《中醫詞典》解釋「烏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烏痧詳論
定義與源流
烏痧乃痧證之一種,首見於《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其特徵為「滿身脹痛,面目黧黑,身有黑斑」,病機關鍵在於「毒在臟腑,氣滯血凝」。清代痧症專著《七十二種痧症救治法》更進一步區分烏痧有寒熱二型,皆與外感風邪未解,復感寒熱之邪有關。
病因病機
- 氣血凝滯:邪毒內蘊,阻遏氣機,導致血行不暢,瘀阻絡脈
- 寒熱分型:
- 寒性烏痧:素體陽虛,復感寒邪,寒凝經絡
- 熱性烏痧:陽盛之體,熱毒內熾,灼傷營血
- 臟腑受損:毒邪深入,影響肝腎功能,導致面色黧黑
臨床表現
共同症狀
- 全身脹痛,尤以四肢為甚
- 皮膚出現黑斑或紫黑斑塊
-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 脈象多見沉澀或弦緊
寒性烏痧特徵
- 發病先見寒戰
- 牙齦、眼白泛青黑色
- 病程較緩,約一週時內危急
熱性烏痧特徵
- 發病先見身熱如火
- 牙齦、眼白皆黑
- 病情急重,半日內可危及生命
診斷要點
- 望診:面色黧黑、目睛青黑、舌色紫暗
- 切診:曲池、臂臑等處可見紫黑塊,按之痛甚
- 問診:詳細詢問發病前是否有外感病史
治療方法
外治法
- 拍痧法:
- 用三指從曲池穴沿手陽明大腸經向上拍至臂臑穴
- 至出現紫黑塊後,以鋒針刺出黑血
- 刮痧法:以銅錢蘸香油,沿膀胱經刮拭,出痧為度
內治法
熱性烏痧:
- 主方:麻油四兩配伍滑石末三錢和服
- 機理:清熱解毒,通利三焦
- 預後:藥後嘔出臭水為效
寒性烏痧:
- 主方:可用阿魏丸加減
- 特殊療法:以鵝毛探喉催吐,吐盡粘痰
- 輔以溫通藥酒外擦
古籍參考方劑
- 阿魏丸(《雜病源流犀燭》方):
- 組成:阿魏、莪朮、三棱、青皮、陳皮等
- 功效:破血行氣,消積導滯
- 滑石麻油方:
- 滑石清熱利濕,麻油潤腸解毒
- 適合熱毒內結證型
經絡辨治
烏痧與手陽明大腸經關係密切,拍打曲池至臂臑段可疏通經氣。病重者毒邪多已深入厥陰經,可見指甲青紫,當配合刺絡厥陰井穴大敦。
病機演變
初期多見氣分鬱滯,繼則入血分形成瘀斑,終致臟腑功能失調。熱性者易傷陰耗液,寒性者多陽氣衰微,早期辨治尤為重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