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烏痧驚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烏痧驚風
烏痧驚風,又稱烏痧驚,是中醫兒科驚風證型之一,首見於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該病以遍身發烏、神識悶亂、病勢危急為主要特徵,屬於小兒急驚風範疇,臨床多見於外感邪氣與氣血瘀滯相搏所致。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多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鬱而生瘀,瘀阻肌表則見皮膚發烏;瘀熱內擾心神,則見驚悸悶亂。此外,小兒臟腑嬌嫩,若素體陽盛,或脾胃濕熱內蘊,外邪引動內伏之邪,亦可誘發此證。
臨床表現
- 皮膚症狀:全身或局部皮膚呈現青紫色或烏黑色,常見於四肢、胸腹或背部。
- 神志症狀:患兒煩躁不安,甚則昏迷驚厥,或見悶亂欲脫之象。
- 伴隨症狀:或見發熱、嘔吐、四肢抽搐,舌質暗紫或見瘀斑,脈象多弦緊或澀滯。
治療方法
內治法
遵循活血化瘀、息風鎮驚的治療原則,可選用包含天麻、鉤藤、全蝎、蜈蚣等息風止痙藥物的方劑。因瘀血內阻,宜加入丹參、紅花、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使氣血通暢,邪有出路。
外治法
民間傳統有「熨痧」與「刺痧」之術:
- 熨痧法:以黃土入醋炒熱,布包後趁熱從頭頸向軀幹四肢熨敷,促使皮下瘀滯之邪外透,待皮膚顯現烏黑斑塊。
- 刺痧法:於黑塊最顯著處,以三棱針或毫針輕輕挑破表皮,擠出少量烏血,以疏泄瘀滯,緩解悶亂之狀。
醫理探討
烏痧驚風屬於中醫「痧證」的範疇,《痧脹玉衡》等古籍記載「痧毒內攻」可致氣血逆亂,與此病機相類。其表現與現代醫學所言之微循環障礙或血管痙攣有一定相關性,而中醫治法則著眼於疏通氣血、透邪外出,體現「通則不痛」的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