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烏痧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烏痧脹

烏痧脹為中醫病名,屬霍亂證候之一,俗稱「乾霍亂」。《醫學心悟·傷暑》提及:「乾霍亂證,世俗名攪腸痧、烏痧脹。」此病以猝然腹中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為主要特徵,因其氣機壅滯,痧毒內閉,故又稱「痧脹」。

病因病機
烏痧脹多因夏月暑濕穢濁之邪侵襲,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導致中焦氣機逆亂,升降失常。病邪阻滯於腸胃,使氣血瘀閉,經絡不通,故見劇烈腹痛、煩悶欲絕。其病理關鍵在於「痧毒內蘊」,與一般霍亂不同之處在於無明顯吐瀉,而呈現「閉塞」之象。

臨床表現

  1. 腹痛如絞:腹中驟然劇痛,如刀割針刺,痛不可忍。
  2. 胸悶嘔逆:欲嘔不得吐,或僅干噦,伴有煩躁悶亂。
  3. 四肢厥冷:因氣血壅滯,陽氣不達四末,故手足冰冷,甚則面青唇紫。
  4. 脈象沉伏:脈多沉緊或伏而不顯,舌苔白膩或黃膩。

中醫辨證與治法
烏痧脹屬「痧證」範疇,治療首重「開竅通閉、行氣活血」。傳統治法包括:

  1. 刮痧與刺絡:以瓷匙或刮板於背部膀胱經、頸項部刮拭,或於十宣、曲澤、委中等穴點刺放血,以泄痧毒。
  2. 內服方藥
    • 若屬寒濕閉阻,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或玉樞丹化服以辟穢開竅。
    • 若痧毒熱盛,則選用連朴飲蠶矢湯清熱化濕。
    • 氣滯甚者,配合蘇合香丸芳香開郁。
  3. 外治貼敷:以痧藥蟾酥丸研末調敷臍部,助破結散痧。

文獻溯源
清代《痧脹玉衡》詳述痧證分類,指出烏痧多見「脈伏面黑」,需急以針刺及藥劑疏解;《醫宗金鑒》亦載:「痧脹之發,暴急兇險」,強調其屬急症,當速治防變。烏痧脹與「絞腸痧」(腸痧)皆屬痧證重症,然前者以氣閉為主,後者偏重腸腑瘀阻,臨床需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