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烏頭類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烏頭類中毒

烏頭類中毒為中醫病名,指因過量服用烏頭、附子、天雄等藥物所致之毒性反應。此類藥物雖具溫陽散寒、祛風除濕之效,然其性烈有毒,誤用或過用易致毒性發作,歷代醫籍如《千金要方》、《本草綱目》皆有詳載。

中毒證候
輕者常見口唇、四肢麻木,頭暈目眩,言語不利,視物模糊,此乃毒性初犯經絡,氣血凝滯之象。重者則見心悸怔忡,脈數或結代(心律不齊),血壓驟降,甚則突然抽搐,面色紫紺,神昏不醒。《神農本草經》早言附子「有大毒」,其毒性主要源於所含烏頭鹼,能痹阻心脈,擾亂神明,終致陰陽離絕。

中醫解毒治法
歷代醫家積累豐富解毒經驗,治法側重中和毒性、疏導氣機。如:

  1. 藥汁解救

    • 《千金要方》推崇生薑、甘草、金銀花煎湯,取其辛甘化陽、清熱解毒之效。
    • 犀角(今多以水牛角代)、黃連宜用於熱毒熾盛而神昏者,以清心涼血。
    • 芫荽汁辛散透邪,可助毒外泄。
  2. 典籍載錄之解毒藥
    《本草綱目》列舉多種解毒之物,如:

    • 防風汁:祛風勝濕,解烏頭之痹阻。
    • 遠志汁:寧心安神,通利九竅。
    • 綠豆、甘草:甘涼解毒,緩和藥毒。
    • 人參、黃芪:益氣固脫,救陰陽之將絕。
    • 烏韭、井華水:清熱利濕,傳統用於化解金石藥毒。

毒性機理與中醫理論
中醫認為,烏頭類藥物辛熱大毒,其性走而不守。過服則火毒內攻,先損心陽,後劫真陰。心主血脈,毒擾心神則心悸脈亂;肝主筋,毒瘀筋脈則抽搐強直;肺氣壅塞則紫紺喘息。治療首重「解毒護心」,兼以調和陰陽,如《傷寒論》中「四逆湯」用附子必配甘草、乾薑,即寓制毒之意。

另,烏頭類藥經合理炮製(如鹽漬、水浸、火烤)可減其毒性,然古語云:「藥弗瞑眩,厥疾弗瘳。」用藥之慎,尤在劑量與配伍,醫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