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吹喉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吹喉法
吹喉法為中醫喉科外治法之一,其法乃將藥物研製為極細粉末,以器具吹敷於咽喉患處,使藥力直達病灶,發揮局部治療作用。此法適用於咽喉腫痛、潰瘍、白喉、乳蛾(扁桃體炎)等病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腐生肌之效。
常用吹喉藥物
-
冰硼散
- 組成:冰片、硼砂、玄明粉、朱砂等。
-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 特點:藥性清涼,能迅速緩解熱毒壅盛所致之咽喉不適。
-
清咽利喉散
- 組成:黃連、黃芩、薄荷、冰片等。
- 功效:清熱瀉火、利咽開音,適用於風熱上攻之咽喉紅腫、聲音嘶啞。
-
錫類散
- 組成:牛黃、珍珠、冰片、青黛等。
- 功效:解毒化腐、生肌斂瘡,多用於咽喉潰爛、口瘡久不癒者。
操作要點
吹喉法需選用質地輕揚、細膩之藥末,以確保均勻附著於患處。傳統多以細竹管、鵝翎或特製吹藥器,將藥粉輕吹至咽喉部位。操作時需準確定位,避免藥粉散落他處。
中醫理論依據
咽喉為肺胃之門戶,經絡交會之處,易受外邪侵襲或內熱上攻。吹喉法藉由局部用藥,直接清解熱毒、疏通氣血,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此外,冰片、薄荷等藥材具走竄之性,能助藥力透達,增強療效。
此法歷史悠久,見載於多部中醫典籍,如《外科正宗》、《喉科心法》等,為中醫喉科特色療法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