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烏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烏珠

烏珠為中醫解剖名稱,見於《證治準繩·雜病》,屬肝所主,又稱「黑睛」,即眼球前部之深色圓形部分,為角膜與虹膜之統稱。中醫理論認為,烏珠為肝之竅,其生理功能與肝氣、肝血密切相關。

歸經與生理功能

烏珠在五輪學說中屬「風輪」,對應肝臟。肝主藏血,開竅於目,肝血充盈則烏珠潤澤,視物清晰;若肝陰不足或肝火上炎,可致烏珠乾澀、紅赤,甚則視物昏矇。《靈樞·脈度》云:「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故烏珠之健康,常反映肝之氣血盛衰。

病理表現

  1. 肝火熾盛:烏珠紅赤腫痛,常見於天行赤眼(急性結膜炎)、角膜炎等。
  2. 肝陰虧虛:烏珠失潤,表現為乾澀、畏光,甚則翳障(角膜混濁)。
  3. 外邪侵襲:風熱或風寒之邪犯目,可致烏珠生翳、羞明流淚,如聚星障(點狀角膜炎)。

古籍論述

《證治準繩·雜病》明確指出烏珠屬肝,並強調其與肝經病證之聯繫。後世醫家如《銀海精微》進一步闡述,烏珠病變多從肝論治,如清肝瀉火(龍膽瀉肝湯)、滋養肝陰(杞菊地黃丸)等法。

烏珠為目之重要組成,其診察與調治不僅着眼局部,更需結合肝之整體功能,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臟象相應」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