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巫彭>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巫彭

巫彭為商代著名巫醫,相傳其善用「不死之藥」以療疾癒病,被視為早期醫術與巫術結合的代表人物。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巫彭初作醫」,這段文字不僅揭示巫彭在醫學起源中的關鍵地位,亦反映上古時期「醫巫同源」的文化特徵。

巫醫與中醫起源

在商周時期,巫術與醫學尚未明確分野,巫者常兼通醫藥與祭祀,巫彭即為此類人物的典範。其醫術可能包含「祝由」之法,即透過符咒、祈禱等儀式驅除病邪,此為早期心理療法與宗教醫學的實踐。此外,巫彭所持的「不死之藥」或與當時對草藥、礦物的神秘化認知有關,後世《神農本草經》中「上藥養命」的概念,亦可追溯至此類對藥物的崇拜。

巫彭與黃帝內經的關聯

雖然《黃帝內經》成書年代晚於商代,但其理論體系中「天人相應」、「邪氣致病」等思想,可能繼承自巫醫傳統的宇宙觀。巫彭所代表的巫醫時代,強調疾病與超自然力量的聯繫,而《內經》則將此轉化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等自然化的病因學說,體現了從神巫醫學向經驗醫學的過渡。

巫彭的歷史影響

巫彭被後世尊為醫道先驅,其形象反映早期醫學對生命延續與疾病克服的追求。明代《本草綱目》等典籍仍引用巫彭之名,象徵其於中藥學發展中的神話地位。儘管後世醫家如扁鵲、張仲景逐漸脫離巫術色彩,但巫醫時代的儀式性治療仍殘留於民俗療法之中,例如「祝由十三科」的傳承。

綜觀之,巫彭作為中醫史中的神話人物,不僅是商代醫巫合流的見證,更為後世醫學理論的形塑提供文化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