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巫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巫咸

巫咸為古代著名醫者,相傳為商王太戊時期之臣,亦稱「巫戊」。其人以巫祝之術療疾,反映上古時期巫術與醫學尚未分流之特點,乃中醫發展史中「巫醫同源」之重要例證。

巫醫文化與中醫淵源

在商周時期,巫者掌握祭祀、占卜與療疾之權,巫咸即為此類身兼巫祝與醫者雙重身份之代表人物。其施術方式融合「祝由」(以符咒禱祝驅病)與草藥療法,符合《黃帝內經》所載「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之描述,體現早期醫學對心理、自然力量與藥物協同作用之樸素認知。

醫術與巫術的交融

巫咸所行「巫療」,實為古代精神療法之一種,透過儀式、語言誘導調動患者之氣機,類似後世中醫「情志療法」之雛形。而《山海經》等古籍亦載巫咸以百藥調和,佐以巫術袪疾,顯示其術已兼具「神治」與「藥治」雙重面向,為後世中醫「身心合一」治療觀之先導。

於中醫史上的地位

後世醫家雖逐漸脫離巫祝色彩,然巫咸所代表之「祝由科」仍被列入唐代官方醫學分科,至明代《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亦援引巫咸用藥傳說,足見其於藥學史上之影響。巫醫傳統中對「氣」與「神」的調和理念,更深化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尤其於針灸、導引等非藥物療法中留有痕跡。

巫咸之形象,實為中醫從原始信仰過渡至系統醫學之見證,其巫醫並用之術,不僅反映古代社會對疾病之多元解釋,亦為探究中醫文化根源不可或缺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