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腫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腫科:中醫外科之歷史沿革與專業範疇

歷史源流與演變

瘡腫科乃中國古代醫學重要分科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唐太醫署首創醫學分科制度,將醫科細分為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其中瘡腫科即相當於當代之外科範疇。此分科制度標誌著中醫外科專業化之開端。

宋代沿襲唐代醫療分科制度,然因專設正骨科與金鏃科(專治刀箭傷之科目),瘡腫科之醫療範疇遂相對縮減。至明代,醫療分科更趨細緻,正骨科(或稱接骨科)與金鏃科各自獨立成科,瘡腫科此時改稱瘡瘍科,其部分功能轉移至新設之專科。

清代醫療分科延續明制,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瘡瘍科正式改稱外科,此名稱沿用至今。此演變過程反映中醫外科學隨時代發展而逐漸專業化與細緻化之趨勢。

專業範疇與治療內容

瘡腫科之主要職責在於診治各類外科疾患,其核心範疇包含:

  1. 創傷疾患:涵蓋跌打損傷、金刃所傷等外力所致之體表組織損傷。中醫對此類病症強調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常用方劑如七厘散、雲南白藥等。
  2. 瘡瘍腫毒:包含癰疽疔瘡、丹毒、瘰癧等化膿性感染疾病。治療上重視辨證施治,分初起、成膿、潰後三期論治,代表方劑如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
  3. 皮膚病症:雖非當代皮膚科全貌,但已包含濕疹、癬症、疥瘡等常見皮膚疾患。治療注重內外合治,外用藥如青黛散、三黃洗劑。
  4. 體表腫物:如脂肪瘤、纖維瘤等良性腫物之處置,中醫多從痰瘀論治,常用消瘰丸、海藻玉壺湯等方。

理論基礎與診療特色

瘡腫科之理論根基於中醫整體觀念,尤重以下學說:

  1. 經絡學說:認為瘡腫發生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如《外科正宗》云:「癰疽必由經絡阻滯,氣血不通而生」。
  2. 陰陽辨證:將瘡瘍分陰證陽證,陽證多紅腫熱痛,發病急;陰證則漫腫無頭,病程緩。
  3. 臟腑關聯:認為體表瘡瘍與內臟功能相關,如《外科啟玄》指出:「凡瘡瘍皆由臟腑內傷,外感邪毒而成」。

診療特色方面,瘡腫科注重:

  • 四診合參:尤重局部望診與觸診,觀察瘡形、瘡色、膿液性狀等
  • 內外兼治:內服湯藥配合外用膏、丹、散劑
  • 針灸並用:早期可用針灸消散,成膿期則用火針排膿

代表性典籍與醫家

歷代瘡腫科發展累積豐富文獻,重要典籍包括:

  • 《劉涓子鬼遺方》:現存最早外科專著,載有大量外用方劑
  • 《外科正宗》(陳實功):明代外科集大成之作,系統論述瘡瘍診治
  • 《外科心法要訣》(吳謙):清代《醫宗金鑒》外科部分,圖文並茂

歷代著名瘡腫科醫家包括:

  • 華佗:東漢外科聖手,創製麻沸散,擅長手術
  • 陳自明:宋代醫家,著《外科精要》
  • 汪機:明代醫家,首創「治瘍三法」

瘡腫科之歷史演變展現中醫外科學之發展軌跡,其理論與經驗至今仍對現代中醫外科臨床具重要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