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犯胃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犯胃氣
「無犯胃氣」為中醫治療學之重要術語,強調治病過程中須避免妄用攻伐、苦寒之品,以免損傷胃氣。中醫理論認為,「胃氣」乃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內經》有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盛衰直接影響人體氣血生化與正氣強弱,故臨床用藥時,需謹守「保胃氣」之原則。
胃氣之重要性
胃氣主受納、腐熟水穀,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靈樞·玉版》曰:「人之所受氣者,穀也。」脾胃合稱「中洲」,其功能正常,則水穀精微得以運化輸布,五臟六腑得養;若胃氣受損,則納呆、乏力、氣血虧虛諸症叢生,甚則病勢纏綿難癒。故張仲景於《傷寒論》中多處強調「保胃氣」之重要性,如:「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此處「無犯胃氣」即提示治療時勿過用苦寒、攻下之劑,以免損傷中焦脾胃之氣。
臨床應用與理論依據
中醫用藥重視「四氣五味」,苦寒之藥如黃芩、黃連雖能清熱瀉火,但過用易敗胃傷陽;攻伐之品如大黃、芒硝雖可通腑瀉實,然濫施則耗氣傷津。故治療熱證或實證時,需權衡邪正關係,配伍健脾和胃之藥,如甘草、生薑、大棗等,以護胃氣。此外,《金匱要略》亦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明治病需預護胃氣,防傳變之害。
與其他學說之關聯
「無犯胃氣」與「脾胃學說」相呼應。李東垣《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強調胃氣為元氣之根基。若誤治傷胃,不僅影響藥效吸收,更可能導致正氣虛弱,病情惡化。故臨床診治時,無論外感、內傷,均需顧護胃氣,此乃中醫「扶正祛邪」思想之具體體現。
綜上,「無犯胃氣」不僅是治療禁忌,更是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之核心之一。其理論深植於經典,並貫穿於歷代醫家臨床實踐,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智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