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無汗,是指當汗出而汗不出者。《素問·脈要精微論》有“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的記載。正常人春夏陽氣疏泄,氣血趨向於表,故有汗出;秋冬陽氣匿藏,氣血趨向於裡,故少汗或無汗,此乃自然之勢。倘或外邪入侵肌表,腠理開闔失司,則當汗出而汗不出者,是為病態。本節所討論的是後者。

常見證候

風寒表實無汗:全身無汗,惡寒發熱,頭痛身疼,鼻塞聲重,噴嚏流涕,喉癢咳嗽,舌苔薄白,脈象浮緊。

表寒裡熱無汗:全身無汗,發熱惡寒,肢體煩疼,鼻塞聲重,煩躁口渴咽痛,咳嗽痰黃,溲赤便秘,苔白或薄黃,脈象浮數。

寒濕束表無汗:全身無汗,頭脹如裹,肢體沉重,骨節煩疼,畏寒微熱,尤以日晡為甚,舌苔白膩,脈浮緊或遲。

鑒別分析

風寒表實無汗與表寒裡熱無汗:二者同為風寒表實無汗證,然風寒表實無汗純是風寒所致,而表寒裡熱無汗兼有裡熱證候。風寒表實無汗,由於風寒侵襲,束於肌表,寒為陰邪,其性凝閉,最易傷陽,衛陽被鬱,故全身無汗。《傷寒明理論》:"寒邪中經,腠理致密,津液內滲,則無汗。"其辨證要點是:除無汗症外,尚有其他風寒束表(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舌苔薄白、脈象浮緊)的臨床表現。治宜辛溫解表發汗,方選麻黃湯。

表寒裡熱無汗,由於素體熱盛,或肺熱內蘊,復感風寒,內熱為外寒所遏,則形成外寒裡熱證,俗稱"寒包火"。如《重訂通俗傷寒論》:"凡溫病伏暑將發,適受風寒搏束者,此為外寒束內熱,一名客寒包火。"亦有傷寒表邪未解,外邪已有入裡化熱之勢者,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其辨證要點是:除了風寒束表(無汗、惡寒發熱、身疼)的症狀以外,還兼有裡熱(身煩口渴咽痛、苔薄黃)等徵象。治宜疏散風寒,兼清裡熱,方選蔥豉桔梗湯,如風寒偏重者,可用大青龍湯。

寒濕束表無汗:恙由汗出當風,或久居潮濕陰冷之地,或傷於霧露之氣,寒濕鬱於肌表。寒主收引,濕性粘滯,陽氣被鬱,腠理閉塞,故汗不得出。《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其辨證要點:無汗,兼有寒濕鬱表(頭脹如裹、肢體沉重、畏寒、發熱日晡加劇)的症狀。治療以散寒祛濕為大法,方選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羌活勝濕湯。

無汗一症,表證、裡證皆可出現,宜從寒熱虛實中辨析,不可徒用發汗,致正氣妄泄,誤犯虛虛之戒。

【文獻別錄】

《傷寒明理論》卷一:"無汗之由,又有數種,如傷寒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