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汗
證名,指應當出汗時卻不見汗出的病候。其成因多與邪氣閉阻、表實、津血不足等因素相關,可分為以下幾類:
-
表實無汗
- 多見於外感風寒之邪,導致腠理閉塞,衛陽被遏。
- 《傷寒論》中「太陽表實證」即屬此類,症見頭痛發熱、惡風寒、無汗而喘,因寒邪束表,毛竅閉塞,故汗不得出,治宜辛溫解表,方用麻黃湯發汗散寒。
-
陰虛血虧無汗
- 《靈樞·營衛生會》曰:「奪血者無汗」,指出津血同源,若陰血耗損,津液化生不足,則無以作汗。
- 此類患者多見皮膚乾燥、舌紅少津,或伴久病失血、勞損陰分,治當滋陰養血,如以滋陰地黃湯或四物湯加減調理。
-
陽虛無汗
- 《傷寒明理論》云:「諸陽為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無汗。」
- 陽氣虛弱,無力蒸化津液達表,故雖感邪亦難汗解,多見畏寒肢冷、神疲氣短,治宜溫陽益氣,可選附子湯或黃耆建中湯助陽化氣。
-
暑熱表實無汗
- 丹溪於《赤水玄珠·汗門》中指出:「盛夏浴、食無汗為表實。」
- 暑日腠理當開而反閉,熱不得越,症見身熱煩躁、皮膚灼熱無汗,治需清暑透邪,如以香薷飲或白虎加人參湯清解暑熱。
此外,《內經》提出「陽加於陰謂之汗」,故無汗之證,須辨陰陽氣血孰虛孰實。臨床亦有因痰濕、瘀血阻絡,導致玄府不通而無汗者,當結合化痰祛瘀等法通調。治法總以審因論治為要,或發散、或滋養、或溫補,隨證施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