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魂
無魂為中醫典籍《難經》所載之危重脈象,屬「損脈」範疇,主臟腑精氣衰竭,乃預後不良之徵兆。《難經·十四難》明確記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為無魂者當死也。」此描述揭示其脈率極度遲緩,兩次完整呼吸(一呼一吸為一息)僅得脈動一次,較「一呼一至,一吸一至」的「損脈」更為危殆,反映陰陽氣血已近離決。
脈象機理
從經脈氣血理論析之,脈為血之府,賴五臟之氣推動。《內經》言「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為平人之常。無魂脈之形成,核心在於:
- 真陽衰敗:命門火微弱,心陽失溫,脈道失其鼓動之力。《景岳全書》強調「得陽氣則脈運」,此脈象乃元陽將脫之候。
- 宗氣耗竭:《靈樞·邪客》謂「宗氣積於胸中,貫心脈而行呼吸」,無魂脈呼吸與脈動失其比例,暗示宗氣潰散,心肺功能幾近停擺。
- 精血枯涸:肝藏魂,腎藏精,「無魂」一語直指肝腎精血枯竭,魂魄無所依附,與《難經》「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相互印證。
辨證意義
歷代醫家視此脈為「陰陽離決」前兆,與「蝦游」「屋漏」等絕脈並列。李中梓《診家正眼》歸納:「遲極一息一至,陰亡而陽將絕。」無魂脈常見於:
- 久病臟竭:如肺癆末期、真心痛(冠心病終末期)
- 急症暴脫:大失血、傷寒壞病等導致的亡陽證
- 關格重症:三焦氣化絕源,濁毒瀰漫
此脈象須與「寒凝心脈」所致遲脈鑑別,後者雖脈遲,然呼吸脈比未失常,且伴有胸痹、四肢逆冷等實寒見症,尚屬可治。
古籍延伸
除《難經》外,《脈經·卷四》進一步剖析:「脈再動為一至,再至而澀,如羹上肥,乍疏乍數者,三月死。」指出無魂脈若兼見澀滯不流利之象,預後更惡。《醫學入門·死脈總訣》更以「渾渾革至如涌泉,綿綿其去如弦絕」形容其乍疏乍數、忽快忽慢的特徵,與現代醫學「瀕死心律不整」之描述相吻合。
無魂脈的記載體現中醫「形神一體」觀,不僅關注脈搏頻率,更透過呼吸與脈動的失衡,預判神魂渙散之病機,為中醫危候診斷學之精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