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名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名瘡
病名,指形態特異、難以歸類於傳統癰疽疥癬範疇之瘡瘍,首載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該書提出:「此瘡非癰非疽,非癬非疥,狀如惡瘡(如麻風類重症),或時癒或時劇,人莫能識,故謂無名瘡。」其病因多緣於風熱邪毒搏結血氣,致使營衛失和,發為皮膚異變。
中醫病機與臨床特徵
- 病因病機
巢元方強調此症與「風熱搏於血氣」相關。風性善行數變,熱性燔灼迫血,兩邪相合,鬱滯肌腠,化毒成瘡。其病位多在血分,兼涉氣分,故瘡形多紅腫焮痛,或伴滲液,然不具典型癰疽之膿頭疔根,亦無疥癬之鱗屑蟯痕。 -
證候辨析
- 外候:皮損形態不一,或如錢幣狀潰爛,或呈浸淫性紅斑,周界不清,遷延反覆。
- 病勢:具有「或瘥或劇」之特點,與正氣盛衰、外邪進退相關。正虛則瘡勢轉劇,邪微則暫得緩解。
- 鑑別:有別於「惡瘡」(如大風瘡、疔瘡),無名瘡雖形似惡疾,然無傳染性,亦無內傷臟腑之變。
歷史沿革與近代演變
隋唐時期,無名瘡被視為獨立病名,然宋元以降,隨外科理論精進,此病漸被納入「浸淫瘡」、「血風瘡」等範疇辨治。明代《外科正宗》雖未直接沿用「無名瘡」之名,然對類似症狀多從濕熱毒蘊論治,倡用清熱涼血、祛風除濕之法。
近代臨床已罕見此病名,然其描述的「非典型瘡瘍」現象,於現代中醫皮膚科中,或可對應部分過敏性皮炎、慢性濕疹等病症,需結合四診合參,細辨風、濕、熱、毒之偏盛,方能對證施治。
理論延伸
無名瘡之記載,反映中醫對「難辨性皮瘍」的早期認識,其「以證為名」的診斷思維,體現了中醫重功能動態、輕形態固定的辨證特色。後世醫家對「無名」病證的處理,亦強調「審因論治」而非拘泥病名,此理念於當代中醫臨床仍具指導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