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名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名癧

無名癧為中醫瘰癧病證之一,屬瘰癧之急性發作類型,以突發局部紅腫為主要特徵。其名源於《癧科全書》,書中提及此證多因外邪驟襲、飲食不慎或情志失調而發,病勢急迫,故稱「無名」,意指其起病無定因,隨內外邪氣交爭而顯。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無名癧之發,與痰、火、氣滯密切相關。其病機大致可分為三類:

  1. 痰熱搏結: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脾胃運化失司,痰濁內生,鬱久化熱,循經上犯頸項,結聚成癧。
  2. 肝鬱火熾: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化火,火毒燔灼,與痰相搏,發為紅腫癧核。
  3. 外感風熱:腠理不密,風熱邪毒乘虛侵入,蘊結於少陽、陽明經脈(頸項為其循行所過),气血壅滯而成。

臨床表現

  • 主症:頸側或頜下驟生癧核,腫塊迅速紅腫熱痛,質地初硬後軟,或伴發熱、口苦咽乾。
  • 兼症:胸悶煩躁、痰多黏稠、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痰火徵象。

治法與方藥

治則:清熱化痰、散結解毒為主,佐以疏肝理氣。

  1. 內治方藥

    • 消腫湯(《癧科全書》基礎加減):
      • 組成:玄參、浙貝母、夏枯草、連翹、蒲公英、天花粉、柴胡、黃芩、陳皮、甘草。
      • 方解:玄參滋陰降火;浙貝母、夏枯草化痰散結;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柴胡、黃芩疏肝清膽;天花粉生津消腫;陳皮理氣化痰。
    • 加減:若熱毒熾盛,加黃連、梔子;痰凝甚者,加半夏、牡蠣。
  2. 外治法

    • 初起紅腫:可外敷如意金黃散(大黃、黃柏、薑黃等)以清熱退腫。
    • 膿成未潰:以拔毒膏貼敷,促其局限;若已潰膿,則以九一丹提膿祛腐,外蓋生肌玉紅膏。

與他證鑑別

  • 普通瘰癧:多為慢性,結核累累如串珠,病程纏綿,無明顯紅腫。
  • 癰疽:病灶較大,紅腫範圍廣,伴全身高熱,病位深在肌肉。

無名癧屬痰火實證,治療當急則治標,以清泄為主,後期可配合調理肝脾,防其復發。然須辨明標本虛實,靈活用藥,方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