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作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作渴

瘡瘍作渴,為中醫外科病證名,指患瘡瘍同時兼見口渴欲飲之症。此證首見於《聖濟總錄》卷一百三十一,後世醫家如《外科樞要》等著作對其病因病機及治法有進一步闡述。

病因病機

瘡瘍作渴之成因,多與熱毒、氣血虛實及臟腑功能失調相關。其病機可歸納如下:

  1. 上焦熱盛:瘡瘍焮痛發熱,伴口渴,然二便調和,此為熱邪壅滯上焦,津液受灼所致。
  2. 內臟實熱:若瘡腫疼痛,兼見發熱、大便秘澀,乃臟腑熱毒內結,耗傷津液。
  3. 熱毒蘊結:瘡瘍焮腫痛甚,口渴明顯,此為熱毒熾盛,氣血壅滯,津液不得上承。
  4. 氣血虛壅:瘡瘍漫腫微痛,口渴不甚,多因氣血不足,運行不暢,津液輸布失常。
  5. 胃火消灼:胃火亢盛,灼傷津液,致口乾渴飲,瘡瘍亦因火毒而發。
  6. 胃氣虛弱:胃氣不足,生化無權,津液不得上承,故見口渴,瘡瘍難愈。
  7. 腎陰虧虛:腎水不足,虛火上炎,不僅口舌乾燥,瘡瘍亦因陰虛火旺而纏綿難癒。

此外,若患者素有消渴(糖尿病),或消渴病兼發瘡瘍,則病情更為複雜,需審慎辨治。

辨證論治

根據不同證型,治法各異:

  • 上焦熱盛:宜清上焦熱,方用竹葉石膏湯,清熱生津。
  • 內臟實熱:當瀉火通便,方選四順清涼飲,清熱解毒,通腑泄熱。
  • 熱毒蘊結:治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仙方活命飲為代表方劑。
  • 氣血虛壅:需補益氣血,托毒外出,補中益氣湯主之。
  • 胃火消灼:宜清胃火、養陰生津,竹葉黃芪湯為常用方。
  • 胃氣虛弱:當補益胃氣,助生化之源,補中益氣湯可酌加生津之品。
  • 腎陰虧虛:治宜滋腎降火,加減八味丸(即知柏地黃丸加減)為首選。

若瘡瘍兼消渴者,需標本兼治,既清熱解毒,又調理陰陽,以免瘡毒內陷,變生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