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名腫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名腫毒,乃中醫外科病證之名,泛指出現於身體各處,難以明確命名之癰疽瘡瘍。此證首見於《醫學入門》,亦稱「腫瘍」或「虛瘍」。《辨證錄》有云:「無名腫毒生於思慮不及之處,其勢兇險,關乎生死。」而《外科大成》則指出:「此證隨處而生,不循經絡穴位,故難以名狀。」
病因病機方面,無名腫毒多由外邪侵襲或氣血失調所致。具體而言:
- 風邪客絡:風性善行數變,侵襲肌表則發為腫毒,其特徵為腫塊無頭無根,遊走不定。
- 寒熱錯雜:寒邪凝滯則腫硬色白,熱毒壅盛則焮紅灼痛,二者搏結則病勢纏綿。
- 氣血相搏:氣滯血瘀則腫塊有頭有根,按之堅硬,久則化熱腐肉。
辨證要點如下:
- 風邪為主:腫勢宣浮,皮色不變,或伴惡風發熱。
- 寒凝為患:腫塊堅硬如石,膚色蒼白,遇冷加重。
- 熱毒熾盛:局部焮紅灼痛,膿液黃稠,或見身熱煩渴。
- 氣血瘀滯:腫塊根盤緊束,刺痛拒按,舌暗脈澀。
治法須審因論治:
- 表證明顯:宜疏風解表,選用荊防敗毒散加減。
- 裏熱熾盛:當清熱解毒,方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
- 寒凝血滯:需溫經散寒,可投陽和湯化裁。
- 氣血瘀結:治以行氣活血,可選仙方活命飲配合外治法。
外治之法尤為重要,根據階段選方:
- 初起未潰:可敷如意金黃散以箍毒消腫。
- 膿成未透:用咬頭膏促其自潰。
- 已潰膿泄:以九一丹提膿去腐,生肌玉紅膏長肉收口。
此證雖曰「無名」,然按中醫辨證體系細究,實有跡可循。歷代醫家強調「同病異治」之理,臨證須察色按脈,區別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在古籍《外科正宗》、《醫宗金鑒》等著作中,對此均有詳盡論述,並載有多種驗方以供臨床擇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