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時熱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時熱淚
病證名,屬眼科常見虛證範疇。此症以淚液溫熱、無故頻流為主要特徵,多因肝腎陰虛、虛火內擾所致。清代《證治準繩·雜病》詳述其病機,指出「肝膽腎水枯耗,陰精虧涸」,復加思慮勞神、情志過極,致使虛火妄動,灼耗津液。王肯堂更強調,凡「血虛膏液不足者」或悲泣過度傷及陰分者,易發此疾。
病機析微
中醫理論中,淚為肝之液,而肝腎同源。若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則肝陽偏亢,虛火沿足厥陰肝經上灼目絡,迫液外溢,故見熱淚無時而下。此症與外感風熱所致的「熱淚」(暴風客熱等實證)不同,屬內傷虛火,病程纏綿,需從本調治。
辨證論治
-
肝腎陰虛型
- 主證:淚液溫熱,目乾澀昏花,兼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養肝腎,降火止淚。
- 方藥:首選 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之陰,佐黃柏、知母清降虛火;若兼目眩視弱,可改用 杞菊地黃丸,增枸杞、菊花以明目。
-
心脾兩虛夾熱型
- 主證:熱淚頻流,伴心悸失眠、納呆乏力,舌淡紅而幹,脈虛細。
- 治法:補益心脾,佐以斂淚。
- 方藥: 歸脾湯(《濟生方》)酌加五味子、白芍,既健脾養血,又酸收止淚。
針灸輔治
可選取 睛明、 攢竹 局部穴位以通調目絡;配合遠端取穴如 太谿(滋腎陰)、 三陰交(調肝脾腎)、 行間(瀉肝火),皆以平補平瀉法調之。
古籍溯源
《銀海精微》言:「淚為肝液,久流不止,必責肝腎。」此症雖以虛為主,然臨證須詳辨是否夾雜痰濕或瘀阻,如《目經大成》提及「濕熱鬱遏」亦可致淚熱,需結合四診細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