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頭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頭疽
無頭疽為中醫外科病名,屬陰性瘡瘍範疇,首見於《外科證治全生集》。其病因多由毒邪深陷、寒凝氣滯所致,特徵為患處漫腫無頭,皮色晦暗,紅腫不顯,痛感輕微,然病程纏綿,易傷筋蝕骨,甚者難潰難斂,久則致患者氣血虛弱,陽氣虧損。
病因病機
無頭疽之成,多因正氣不足,外感寒濕毒邪,或由七情內傷、飲食失調導緻氣血凝滯,經絡阻塞。寒邪屬陰,性主收引,致氣血運行不暢,瘀毒內蘊,久則化熱成膿,然因寒凝深伏,故病灶隱晦,難以外發。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紅或呈暗灰色,觸之硬結,疼痛隱隱,日久不消。
- 全身症狀:初期或無明顯不適,隨病情進展,可見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虛寒之象。若潰後膿水清稀,淋漓不盡,更顯氣血兩虛。
辨證分型
- 寒凝瘀阻型:腫硬不紅,疼痛隱隱,舌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 氣血兩虛型:潰後膿稀,久不收口,伴神疲乏力,舌淡脈細。治宜補氣養血、托毒生肌。
治療方法
內治
- 陽和湯:溫陽補血、散寒通滯,適用於寒凝瘀阻之證。
- 醒消丸: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於腫硬未潰者。
- 小金丹:化痰祛濕、祛瘀通絡,適於痰瘀互結之證。
- 補托法:若正氣虛弱,可酌加黃芪、黨參等益氣托毒之品。
外治
- 陽和解凝膏:溫陽散寒,敷貼患處以促氣血流通。
- 衝和膏:活血軟堅,用於腫硬未潰之階段。若已潰膿成,可配合藥線引流,或外撒生肌散以助斂瘡。
相關疾病
無頭疽範疇包含多種陰性瘡瘍,如:
- 附骨疽: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慢性骨髓炎,症見患骨深部腫痛。
- 流痰(骨癆):類似骨結核,好發於脊椎、關節,易成冷膿瘍。
- 瘰癧:即淋巴結結核,屬陰疽之一,常伴盜汗、低熱。
此類疾病多與「陰疽」「流注」等相關,治法均需注重溫通,忌用寒涼之品,以免冰伏邪毒。歷代醫家如王維德強調「陽和通腠,溫補氣血」為治陰疽關鍵,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