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胃則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胃則死」中醫名詞詳解

一、概念源流與基本定義
「無胃則死」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為中醫判定疾病預後與脈象生死的核心綱要。其涵義可分兩層:

  1. 生理層面:指人體完全喪失胃氣(胃之受納運化功能),「絕水穀」而無以化生氣血,終致生機斷絕。
  2. 脈象層面:脈失「衝和之氣」(即胃氣),呈現但弦、但鉤、但代等真藏脈象,預示臟氣敗露。

二、理論內涵與醫經依據
(一)胃氣為生命之本

  • 《內經》強調「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蓋因:
    • 後天化源:胃主受納水穀,脾主運化精微,共為「氣血之海」,《靈樞·玉版》稱「人之所受氣者,穀也」。
    • 四時脈象根基: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平脈,皆需兼備「柔緩和暢」之胃氣,反映臟腑協調。

(二)無胃氣的臨床表現

  1. 症候特徵
    • 飲食廢絕,噦嘔不止(《傷寒論》列為危候)
    • 形羸骨立,舌光無苔,如《醫宗必讀》所云:「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2. 脈象特徵
    • 真藏脈現:如肝脈「但弦無胃」似刀刃,心脈「但鉤無胃」如操帶鉤,符合《脈經》「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之描述。
    • 無神無根:脈來乍疏乍密,至數混亂,失卻從容節律。

三、病機與預後判定
(一)胃氣與正氣關係

  • 李東垣《脾胃論》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胃氣衰敗等同「根本動搖」,五臟失養而真氣外泄。
  • 如《景岳全書》所言:「凡病將危者,必先頑脾敗胃」,此際縱有外邪未去,亦因正氣潰散而屬不治。

(二)脈無胃氣的深層機轉

  1. 脈以胃氣為本

    • 健康脈象應「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難經·十五難》),胃氣即陰陽調和之體現。
    • 若脈見「但代無胃」,如屋漏滴水,提示脾氣絕於內,如《脈訣匯辨》云:「代脈一見,臟氣衰微」。
  2. 胃氣與四時相應

    • 非其時而見勝己之脈(如秋見弦脈),若全然無胃氣調和,即為「賊邪剋害」之兆。

四、歷代醫家闡發

  •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以「脈逆四時」為難治,實承《內經》胃氣思想。
  • 滑伯仁《診家樞要》強調:「診脈之要,必察胃氣」,將胃氣盛衰作為辨別疾病進退的關鍵指標。

五、學術意義
「無胃則死」理論體現中醫「重胃氣」的治療觀,後世發展出「保胃氣」治則,如:

  • 溫病學派主張「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 扶陽派用藥必佐甘草、粳米等甘緩護胃
    此說貫穿中醫診療體系,成為判斷疾病轉歸的終極標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