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虛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虛虛

「無虛虛」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源自《素問·五常政大論》,屬臨牀治療原則之一。其核心意涵在於強調對「虛證」患者不可妄用攻伐之法,避免進一步耗損正氣,加重病情。此原則集中體現中醫「辨證論治」思想,與「虛則補之」互相呼應,構成虛證治療的基礎框架。

理論依據

  1. 虛證的本質
    虛證指人體氣血津液虧虛,或臟腑經絡功能衰退的病理狀態,常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脈象細弱等表現。《靈樞·決氣》云:「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說明不同虛損各有特徵。
  2. 瀉法的禁忌
    中醫治則中,汗、吐、下等瀉法多用於實邪壅滯之證。若誤用於虛證,如以峻下藥治療脾陽虛泄瀉,或以發汗法治療氣虛外感,將導致「虛者愈虛」,甚至引發氣隨津脫、陰陽離決等變證。《醫門法律》直言:「虛虛之禍,殺人最速。」

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 與「無實實」對舉
    《素問》同時提出「無實實」,指實證忌用補法,防止邪氣壅滯。二者合稱「虛實之戒」,完整體現「補不足、損有餘」的治療哲學。
  • 與「大實有羸狀」鑑別
    真實假虛證(如瘀血內阻見倦怠)表面似虛,實則蘊邪,需「瀉實為主」,不可拘泥「無虛虛」,凸顯「治病求本」的重要性。

臨牀應用延伸

  1. 結合虛證類型

    • 氣虛:忌過度發汗(如麻黃湯類方)或破氣行滯(如枳實導滯丸)。
    • 血虛:慎用活血峻品(如三稜、莪朮),防動血傷營。
    • 陽虛:避免苦寒直折(如黃連解毒湯),當以溫補命火為先。
  2. 特殊情境調適
    虛中夾實證(如氣虛便秘)可攻補兼施,但須遵循「三分瀉七分補」比例,如《脾胃論》補中益氣湯佐少量升麻、柴胡升清降濁,體現「瀉不傷正」的靈活運用。

此原則不僅指導用藥,亦影響針灸(如虛證忌用瀉針手法)、導引等療法,反映中醫學「以人為本」的整體觀。歷代醫家如張仲景「亡血家不可發汗」、葉天士「久病入絡當養正」等論述,皆為「無虛虛」思想的延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