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陽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陽證

概念溯源

無陽證乃中醫證候名詞,首見於《傷寒論大全》卷四,專指陽虛不能作汗之病理狀態。此證特徵為患者雖具典型外感表證(如頭痛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然施用發汗藥二三劑後,仍不得汗出。明代醫家王肯堂於《證治準繩》中進一步闡釋此證機理:「陽氣虛弱,不能蒸發津液為汗」。

病機闡微

從經絡臟腑論之,無陽證核心病機為:

  1. 衛陽不振:衛氣出於下焦,需腎陽溫煦,若命門火衰,則衛陽失於溫養
  2. 營衛失和:《內經》云「陽加於陰謂之汗」,陽氣衰微則無法推動營陰外達肌表
  3. 三焦氣化不利:少陽樞機不轉,影響水液代謝與汗液生成

臨床表現

典型四大主症:

  • 頭痛如裹,痛勢隱隱
  • 發熱而熱勢不揚,體溫多在37.5-38℃之間
  • 項背強急,轉側不利
  • 惡寒明顯,雖加衣被不得緩解

特殊徵象:

  • 脈象沉細無力,尤以尺脈為著
  • 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
  • 面色㿠白或晦暗
  • 小便清長,夜尿頻多

鑑別診斷

  1. 與太陽傷寒證辨異

    • 同見惡寒無汗
    • 傷寒證脈浮緊,本證脈沉弱
    • 傷寒證舌苔薄白,本證舌質淡胖
  2. 與少陰寒化證辨異

    • 少陰病但欲寐、四肢厥逆明顯
    • 無陽證仍保持相對清醒狀態

治療法則

主方選用再造散(《傷寒六書》方):

  • 組成:黃耆、人參、桂枝、甘草、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
  • 方義:
    • 黃耆、人參大補元氣
    • 附子溫補命門
    • 桂枝配細辛通陽達表
    • 羌防芎辛解表疏風

加減法要:

  • 若兼咳嗽痰白,加杏仁、紫菀
  • 項強甚者,加葛根升津舒筋
  • 納呆便溏,加白朮、茯苓

經典病案舉隅

《名醫類案》載一典型病例:「一老嫗傷寒逾旬,惡寒無汗,醫投麻黃湯不效。汪石山診其脈沉微,舌潤不渴,斷為無陽證,予再造散加減,三劑得微汗而解。」此案揭示辨證關鍵在於脈象與對發汗藥的反應。

現代詮釋

從現代醫學角度觀之,無陽證可能涉及:

  •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低下
  • 自主神經系統反應遲鈍
  •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然中醫治療仍當遵循「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原則,不可見表治表。清代醫家柯韻伯有言:「無陽之證,當溫補中求發汗」,此為治療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