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音
無音,又稱「瘖」,為中醫病證名,首載於《內經》。其指聲音嘶啞或完全失語的症狀,病因病機多與外邪侵襲、臟腑虛損或特殊生理狀態(如妊娠)相關,臨床需分證論治。
病因病機
- 暴瘖(急性失音)
- 《靈樞·憂恚無言》指出,寒邪侵襲「厭」(會厭),致氣機閉阻,喉竅開闔失司,聲門不利,卒然無聲。此類多屬外感實證,常伴風寒或風熱表證。
- 久瘖(慢性失音)
- 因肺腎陰虛,津液虧耗,咽喉失於濡養,聲門燥澀而喑啞。久病勞損、過度發聲或溫病傷陰皆可導致,屬虛證或虛中夾實。
- 子瘖(妊娠失音)
- 《素問·奇病論》認為,孕婦因胞脈受胎氣阻滯,少陰腎經氣血不通,舌本失榮而瘖。此為生理性暫時現象,產後氣血復通即自癒。
- 舌瘖(中風失語)
- 因中風致痰瘀阻絡,舌體強硬,轉運不靈,雖喉嚨能聲而舌謇語澀,屬「中經絡」或「中臟腑」範疇。
- 先天聾啞
- 腎精虧虛,耳竅失聰,致後天無法習語,多從小兒即見,與經絡閉阻或發育異常相關。
辨證分型
- 風寒襲肺:暴瘖伴惡寒、鼻塞、苔白,脈浮緊。
- 風熱犯喉:聲音嘶啞,喉痛乾灼,舌紅苔薄黃。
- 肺腎陰虛:久瘖咽乾,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 痰瘀阻絡:舌瘖伴肢麻偏癱,舌暗紫或有瘀斑。
相關古籍論述
- 《靈樞》強調「寒客厭」致氣機驟閉,當以溫散通竅為治。
- 《素問》闡述子瘖機理,指出「胞絡繫腎,脈絕無害」的生理特性。
無音之證,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區分虛實寒熱。歷代醫家對其治法豐富,如暴瘖多用宣肺開音,久瘖則滋陰潤喉,而子瘖重在調氣養胎,不妄投藥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