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楚>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楚
生平與背景
吳楚,字天士,號畹庵,清代安徽歙縣人,出身醫學世家。其高祖為明代著名醫家吳正倫,堂祖吳昆更是中醫史上重要人物,著有《醫方考》等典籍。吳楚早年習儒,後承家學轉攻醫術,潛心臨床,注重實證,為新安醫派代表人物之一。
學術特色與貢獻
- 《吳氏醫驗錄》
吳楚臨證重視病案記錄,此書收載其親治案例,內容詳實,包含辨證思路、用藥法度及療效反饋。其醫案多見對傷寒、溫病、內傷雜症的處治,善於靈活運用經方,並融合家傳經驗,如對氣血失調、痰飲等病機的調理尤具心得。書中強調「驗案求真」,體現新安醫派「重實證、輕空談」的學風。 - 《寶命真詮》
此書闡述中醫理論與養生要旨,內容涉獵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之說,並結合臨床闡釋「保命全形」之道。吳楚提出「治病當以固本為先」,重視脾胃功能對氣血生化的影響,與李東垣「脾胃論」思想相呼應。 - 《前賢醫案》
彙整歷代名家醫案,加以評註,反映吳楚對前人經驗的繼承與批判。書中特別關注張仲景、朱丹溪等醫家的辨證邏輯,並透過案例分析,探討寒熱虛實的辨治要點。
學術思想
- 承襲家學,融會古今:吳楚結合吳昆「方論並重」的傳統,發展出理法方藥一貫的診療風格,處方擅長化裁古方,如於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減以應對不同虛證。
- 重視脈診與辨證:其醫案中常見細載脈象變化,強調「脈證合參」以判病勢,如指出「弦脈主肝鬱,滑脈多痰濕」,臨床用藥常據此調整。
- 擅治溫病與雜症:針對江南濕熱氣候,提出「清熱需兼化濕」的原則,對濕溫、痢疾等病證的治療具地域特色。
歷史地位
吳楚上承新安醫學脈絡,下啟後世醫家對實證醫學的重視,其著作不僅保留明清之際的臨床經驗,更為中醫病案學的發展提供重要範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醫案「遞推遞驗,不失銖黍」,足見其診療之精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