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道源>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清代醫家吳道源,字本立,江蘇常熟人士。初習儒業未第,遂轉攻岐黃之術,懸壺濟世數十載,聲譽卓著於吳中醫林。其學術思想承襲明清溫病學派之餘緒,尤精於內科雜症與婦科調理,臨證重視辨證施治,強調「氣血調和」為女子養生之本。

吳氏所撰《痢症匯參》十卷,為其治療痢疾之心法薈萃。該書系統論述痢症之寒熱虛實辨證,並參酌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與金元四大家之說,提出「調氣和血,導滯化濕」之治痢原則。書中收錄驗方百餘首,如加減白頭翁湯、木香導滯丸等,體現其善用苦辛通降、芳香化濁之用藥特色。

《女科切要》八卷則專論婦人經帶胎產諸疾,宗法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而有所發揮。書中強調「衝任為婦科樞機」,創制調經八法(溫、清、補、瀉、升、降、通、澀),並詳述崩漏分型施治,如氣虛用舉元煎、血熱用清經散,皆顯其臨證精細。另載「安胎三步九法」,融合朱震亨養陰說與張景岳溫補論,反映其折衷百家之學術取向。

吳氏醫案多見「因時因地製宜」之思維,如治江南濕溫痢常佐藿佩芳化,療婦人肝鬱每兼玫瑰花、綠萼梅等吳地道藥,體現其結合地域特質的臨床智慧。其著述文風簡練,方證對應明確,故清代醫家陸懋修評曰:「本立之方,切而不浮,要而不繁。」

傳世尚有《吳本立醫案》抄本存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內載疑難雜症治驗百餘則,足資後學研習其診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