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鼎銓>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鼎銓(字六長,號逸樵),清代浙江淳安縣醫家,生卒年不詳,以精通外科瘡瘍證治聞名於世。其人博通經史,尤嗜兵家韜略,後專精岐黃之術,臨證善斷病症吉凶,診療皆驗而不受酬金,時人譽為「癰疽神判」。

學術特色與醫療成就
吳氏深研《黃帝內經》病機理論,結合《外科正宗》諸家之長,獨創「形色脈候合參法」辨治瘡瘍。其法首重察癰疽形色之陰陽:凡瘡色紅活、焮腫高突者,斷為陽證易愈;若瘡色紫黯、平塌漫腫者,則屬陰證難治。次則注重脈象變化,主張「瘡毒未潰宜見洪數,已潰當趨緩滑」,若見代脈或疾促無倫,多預後不良。

吳氏用藥推崇「早期截斷」之策,對熱毒熾盛之癰疽,善以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佐以蟲類藥如全蠍、蜈蚣攻毒散結;對氣陰兩虛之久潰不斂,則重用黃芪、當歸托裡生肌,並創「五色生肌散」(方含赤石脂、白石脂、黃柏、青黛、爐甘石)外敷,強調「煨膿長肉」之理。

著作與影響
所著《吳鼎銓醫案》二卷(又稱《逸樵外科醫案》),國內佚失,現僅存日本江戶時期抄本。書中載錄背疽、疔瘡、附骨疽等危重症治驗,詳述「砭刺引流」「火鍼烙瘡」等外治技法,並附「瘡形圖訣」十二幅,以圖解辨析癰疽順逆。日本漢方醫家丹波元胤於《中國醫籍考》中評其「辨證如弈,用藥似兵」,足見其融兵法於醫道之特色。

吳氏學術兼承丹溪養陰與景岳溫補,然於外科獨闢蹊徑,對後世瘡瘍「消、托、補」三法體系之完善頗具啟發,日本外科醫籍《黴癘新書》亦多見引述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