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陽氣脫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陽氣脫陷
瘡瘍陽氣脫陷為中醫外科病證名,首見於明代薛己所著《外科樞要》卷一。此證乃瘡瘍病程中,因陽氣虛衰、不能固攝而致氣血津液外脫之危重證候,屬中醫「脫證」範疇。
病因病機
本證多由以下因素所致:
- 過用攻伐:瘡瘍治療期間,誤用或過量使用寒涼攻下之劑,損傷脾胃陽氣,致中焦虛寒,陽氣不升。
- 膿血過泄:瘡瘍潰後,膿血排出過多,氣隨血脫,陽氣失於依附。
- 吐瀉過度:患者劇烈嘔吐或腹瀉,津液大量流失,陽氣隨津外脫。
- 正氣素虛:患者平素氣血不足,或久病耗傷,遇瘡瘍發作時更易出現陽氣脫陷。
其病機關鍵在於陽氣虛衰,失於溫煦固攝,導致臟腑功能衰退,甚則虛陽外越,出現真寒假熱之象。
臨床表現
真寒證(陽氣虛脫)
- 全身症狀:畏寒肢冷,冷汗淋漓,面色蒼白或青灰,精神萎靡
- 頭面五官:頭痛耳鳴,目視昏蒙,牙齒浮動,舌根強硬
- 胸腹症狀:咳逆嘔吐,腹痛腸鳴,里急後重
- 二便異常:小便短少,大便溏瀉
- 特殊體徵:陽縮(陰莖萎縮),四肢厥逆過肘膝,脈微欲絕
假熱證(虛陽外越)
- 熱象表現:身熱煩躁,面赤如妝,口渴卻不欲飲水
- 頭部症狀:頭暈目赤,頭痛如裂
- 心肺症狀:氣短喘促,自汗不止
- 二便異常:小便淋澀,便血
- 特殊體徵:揚手擲足(躁動不安),汗出如油,脈浮大無根
治療原則
本證屬危急重症,當急予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主方選用
-
參附湯(《婦人良方》):
- 組成:人參、附子
- 功效:大補元氣,回陽固脫
- 適用:陽氣暴脫,冷汗肢厥者
-
四逆加人參湯(《傷寒論》):
- 組成:附子、乾薑、炙甘草、人參
- 功效:溫陽救逆,益氣生津
- 適用:陽氣虛脫兼津傷者
-
回陽救急湯(《傷寒六書》):
- 組成:附子、乾薑、肉桂、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五味子、麝香
- 功效:回陽固脫,益氣復脈
- 適用:陽脫兼痰濕內阻者
隨證加減
- 汗多不止:加龍骨、牡蠣以斂汗固脫
- 下利不止:加赤石脂、禹餘糧以澀腸止瀉
- 血脫明顯:加阿膠、艾葉以溫經止血
鑑別診斷
-
與陰虛火旺鑑別:
- 陰虛火旺為真熱證,見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 本證假熱乃虛陽外浮,雖有熱象但口不渴或渴不欲飲
-
與熱厥鑑別:
- 熱厥因邪熱內閉所致,見手足厥冷但胸腹灼熱、煩躁譫語
- 本證屬寒厥,肢冷身涼,神情淡漠
此證預後凶險,若救治不及時,易致陰陽離決。歷代醫家強調「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故治療首重固護陽氣,尤以人參、附子為救脫要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