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箎>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箎
吳箎,字簡庵,號謂泉,清代醫家,江蘇如皋人。其生平歷任金溪縣丞、太和縣令、兩淮運使及山東運使等職,仕途之餘,深研醫術,尤精於臨證診治,為清代中醫領域重要人物之一。
學術貢獻與著作
吳箎所著《臨證醫案筆記》,為其臨床經驗之集大成之作。該書以醫案形式記載各類病症之辨證施治過程,內容涵蓋內科、婦科、雜病等範疇,充分反映其診療思路與用藥特色。書中重視四診合參,強調病機分析,並結合患者體質及環境因素,體現中醫「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之整體觀念。清代以降,此書刻本流傳甚廣,對後世醫家頗具參考價值。
學術思想與特色
- 辨證精準,重視病機
吳箎臨證常從「八綱辨證」入手,尤重陰陽、寒熱、虛實之辨,並善於剖析病機演變。其醫案中多見對臟腑氣血失調之細膩闡述,如肝氣鬱結、脾胃濕滯等證治,用藥常以調和氣血、疏理樞機為要。 - 用藥靈活,善用經方
其方劑運用不拘一格,既能化裁《傷寒論》《金匱要略》之經方,亦結合時方特色。如治外感病,多參照六經辨證;治內傷雜病,則重視培補脾腎,兼顧祛邪,體現「扶正祛邪」之治法。 - 注重脈診與舌診
書中多次強調脈象與舌苔之診斷價值,如弦脈主肝鬱、滑脈主痰濕等,並藉此佐證病機,強化辨證依據。
吳箎之醫學成就,不僅在於其豐富的臨床實錄,更在於其融通理論與實踐,為清代中醫學術發展增添重要一筆。其著作至今仍為研習中醫臨床者所重視,展現傳統醫學之深厚底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