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簡>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簡與《歐西範五臟圖》在中醫解剖學之地位

吳簡(一作「靈簡」),宋代醫家,生平籍貫不詳。據記載,吳簡於慶曆年間(1041-1048年)曾任宜州推官,其醫學貢獻主要與解剖觀察相關。當時廣西儒生歐希範因案件遭官府處以剖腹之刑,吳簡藉此機會,命畫工宋景將所見內臟形態繪製成圖,並編撰為《歐西範五臟圖》。此書雖已散佚,但反映了宋代醫家對人體結構的實證探索,在中醫解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宋代解剖學與中醫理論之結合

宋代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關鍵時期,官方重視醫學整理,如《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等典籍的編纂,均系統化整理了前代醫學知識。吳簡的《歐西範五臟圖》雖非官方主導,但體現了當時醫家對「形神合一」觀念的實踐。中醫理論以「藏象學說」為核心,強調五臟(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而非單純的形態描述。吳簡透過實際觀察,可能試圖印證或補充傳統藏象理論中關於臟器形質的記載。

《歐西範五臟圖》與古代解剖文獻

中國古代解剖記錄最早可溯至《黃帝內經》,其中《靈樞·經水》提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顯示早期醫家已嘗試結合解剖與理論。漢代王莽時期亦有記載「太醫尚方」進行人體解剖的實例。吳簡的著作延續此傳統,並可能受宋代醫學重視「格物致知」的學風影響,以實證精神補充醫學知識。

中醫解剖學的特點與限制

中醫對臟器的認知兼具形態與功能描述,如《難經》記載五臟的重量、大小,但更重視其「氣化」功能。例如「心主血脈」「肺主氣」等理論,並非完全依賴解剖實證,而是透過臨床觀察歸納。吳簡的解剖圖雖可能提供直觀的臟器形態,但宋代醫家仍以傳統藏象學說為主,解剖資料多作為輔助參考。此特點亦反映中醫學「功能優先於結構」的思維模式。

吳簡著作的歷史意義

儘管《歐西範五臟圖》未能流傳,但其記錄顯示宋代醫家對解剖學的興趣,並可能影響後世醫書的插圖繪製。明代《醫林改錯》作者王清任便強調「親見臟腑」的重要性,可見實證精神在清代仍被延續。吳簡的貢獻在於保存了宋代醫學跨領域合作的實例(如畫工參與記錄),並為中醫解剖學史提供具體案例。

綜上,吳簡的《歐西範五臟圖》代表中醫史上罕見的解剖實錄,雖受限於時代技術未能深入發展,但結合宋代醫學背景觀之,其嘗試仍具開創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