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行氣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行氣法

瘡瘍行氣法為中醫外科內治重要法則之一,首見於明代《瘍科選粹》卷一。此法針對瘡瘍初起,氣機鬱滯、血行不暢之病機,以調暢氣機為核心,使氣行血活,瘡毒得散。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瘡瘍初發,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節或外邪侵襲,導致肝氣鬱結、脾胃氣滯,進而影響營衛運行,氣血壅滯於肌腠,化熱成毒,發為癰腫。故《外科正宗》云:「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行氣法即通過疏理氣機,解除經絡壅滯,使氣血調和,瘡毒自消。

臨床應用

瘡瘍行氣法多與他法配合使用,依證候不同而有所側重:

  1. 行氣為主,兼以活血:適用於腫硬疼痛而皮色不變者,如乳癰初起,常用逍遙散加減,疏肝解鬱,佐以當歸、川芎活血。
  2. 行氣化痰:見於痰氣互結之瘰癧、癭瘤,方選海藻玉壺湯,配青皮、陳皮理氣化痰。
  3. 行氣清熱:若氣滯兼熱毒熾盛,如癰腫紅熱,則以舒肝潰堅湯合黃連解毒湯,行氣散結兼清火毒。

常用藥物與方劑

行氣藥物

  • 青皮:苦辛溫,入肝膽經,破氣散結,善治胸脅脹痛、乳癰結塊。
  • 陳皮:辛苦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多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瘡瘍。
  • 香附:「氣病之總司」,疏肝解鬱,調經止痛,對婦人乳癰尤宜。
  • 枳殼:寬中下氣,消積除滿,適用於胸腹氣滯、瘡腫脹痛。

代表方劑

  •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等,疏肝健脾,適用於肝鬱脾虛型瘡瘍。
  • 舒肝潰堅湯(《醫宗金鑒》):夏枯草、僵蠶、香附、青皮等,專治瘰癧、乳岩等氣鬱痰凝之證。
  • 木香流氣飲:行氣活血,利水消腫,用於氣滯水停之瘡瘍浮腫。

配伍要點

行氣法需辨明臟腑病位:

  • 肝氣鬱結:配柴胡、鬱金疏肝。
  • 脾胃氣滯:佐厚朴、砂仁醒脾。
  • 肺氣壅滯:加桔梗、杏仁宣降。
    若氣滯日久化熱,可佐梔子、黃芩;兼血瘀者,合桃仁、紅花;痰凝明顯,輔以半夏、貝母。

瘡瘍行氣法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於腫瘍未潰之前調氣解鬱,既可防其化膿,亦能促進消散,為外科內治之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