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鼻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鼻隧

鼻隧為人體解剖部位名稱,指由鼻前孔(外鼻孔)延伸至鼻後孔(內鼻孔)之整個鼻腔通道。此名首見於《靈樞·師傳》,為中醫古籍中描述鼻腔結構之專用術語。

中醫理論中的鼻隧

  1. 結構與功能
    鼻隧乃氣息出入之要道,屬「肺之門戶」。《黃帝內經》提及「肺開竅於鼻」,故鼻隧之通暢與否,直接關乎肺氣之宣發與肅降。其生理功能包括:

    • 通行清氣:鼻隧為呼吸之通道,司氣體之交換,與肺氣相協調。
    • 辨別氣味:《靈樞·脈度》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鼻隧之功能健全,方能辨識五氣。
    • 禦邪外屏:鼻毛與黏膜可阻擋外邪(如風、寒、穢濁之氣)侵入,為人體第一道防線。
  2. 與經絡之聯繫
    鼻隧與多條經絡相通,尤以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為主:

    • 肺經:起於中焦,上循咽喉,開竅於鼻,故肺氣失宣常現鼻塞、流涕。
    • 胃經:起於鼻旁(迎香穴),上行交頞中,胃熱可上熏鼻隧,導致鼻衄或鼻乾。
  3. 病理表現
    鼻隧病變多與肺、胃、膽等臟腑相關,常見證候包括:

    • 風寒襲肺:鼻隧窒塞、流清涕,伴噴嚏,屬表寒證。
    • 肺熱壅盛:鼻隧乾燥灼熱,涕黃稠,甚則鼻衄。
    • 膽熱上擾:鼻淵(鼻竇炎),涕濁腥臭,頭額脹痛,見於《素問·氣厥論》「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
  4. 診療要點
    中醫臨床常透過鼻隧之狀態判斷內臟病機:

    • 鼻隧紅腫:多屬肺胃熱盛。
    • 鼻隧蒼白:常見於氣虛或血虛。
    • 鼻隧濕潤分泌物:辨寒熱(清涕為寒,黃涕為熱)。

古籍記載與延伸

《靈樞·憂恚無言》進一步闡述:「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指出鼻隧功能失調與「頏顙」(鼻咽部)氣機不暢相關,涉及津液代謝異常。後世醫家如李東垣《脾胃論》亦強調,脾胃升降失常可影響鼻隧通氣,提出「補中益氣」以治鼻窒。

綜言之,鼻隧於中醫理論中不僅為解剖通道,更為臟腑氣機之外候,其生理、病理皆與整體陰陽平衡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