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兢>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吳兢(?-749年)
唐代官吏兼醫家,汴州(今河南開封)人,歷仕左拾遺內供奉、水部郎中、修文館學士等職,後晉光祿大夫,並出任相州長史、鄴郡太守。除仕途顯赫外,吳兢亦精通醫學,尤其重視臟腑理論與天人相應之學說,曾撰《五臟論應象》一書,以闡發中醫藏象學說與五行應象之關係,惜該書已佚,未能流傳於世。
醫學思想與《五臟論應象》
吳兢之作《五臟論應象》,其書名已揭示其核心內容——結合《黃帝內經》藏象學說與五行應象理論。中醫「藏象」之學,強調五臟(肝、心、脾、肺、腎)不僅為實質器官,更與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五季、五氣等相互對應,形成「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吳兢論述五臟功能時,可能承襲《內經》觀點,如:
- 肝屬木:主疏泄,與春氣相應,其華在爪,開竅於目,病理上易見肝氣鬱結或肝陽上亢。
- 心屬火:主血脈與神志,應夏氣,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病多見血瘀或心神不寧。
- 脾屬土:主運化,應長夏,其華在唇,開竅於口,脾失健運則生濕痰。
- 肺屬金:主氣司呼吸,應秋氣,其華在毛,開竅於鼻,肺病多見咳喘或衛表不固。
- 腎屬水:主藏精,應冬氣,其華在髮,開竅於耳及二陰,腎虛易致生殖或水液代謝異常。
吳兢或進一步探討五臟與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味(酸、苦、甘、辛、鹹)的關聯,並提出調理之法,惜細節因原書散佚而不可考。
歷史背景與影響
唐代為中醫理論體系深化時期,官方編修《新修本草》,醫家如孫思邈、王燾等皆活躍於此時。吳兢雖以仕宦聞名,然其醫學著作反映當時官吏兼習醫術的風氣,尤其重視理論與臨床結合。《五臟論應象》之佚失,可能與唐代後期戰亂或抄本流傳不廣有關,然其內容或間接影響後世臟象學說之發展。
吳兢之醫學貢獻,雖不如同期專職醫家顯著,但其融合仕學與醫道的背景,恰可窺見唐代知識分子對醫術的重視,以及中醫理論在官紳階層的普及程度。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