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吳景隆>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明代醫家吳景隆,字梅窗居士,早年習舉業未第,遂潛心醫道,窮究岐黃之術。其學術思想融貫金元四大家之奧旨,尤對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學說有獨到體悟。嘗謂:「丹溪之學深得《內經》『少火生氣』之微義,後世醫者未明相火稟命之道,妄作補瀉,實昧本原。」
其代表作《脈證傳授心法》雖未見刊行,據明清醫籍所載,該書首創「三焦脈候分部法」,將寸關尺三部與三焦氣化相應:上焦應寸以候宗氣,中焦應關以察穀氣,下焦應尺以診元氣。又載「五行脈象辨證」,強調肝脈當弦而含柔,若過弦如刀刃則屬真臟脈,此說補王叔和《脈經》未盡之意。
於臨證尤擅治火證,提出「君相二火辨治」:君火病主用黃連解毒湯清心營,相火病則取大補陰丸瀉龍雷。對於陰虛發熱之證,創「四物湯加減法」:血虛發熱加知母、黃柏;陰虛骨蒸增地骨皮、銀柴胡;此與張景岳「陰中求陽」之論互有發明。
吳氏對本草研究亦具心得,在《梅窗藥性賦》中闡述:「黃芩瀉肺火而安胎,乃得降中有升之妙;柴胡疏肝鬱而退熱,實具向外透達之能。」其論藥注重氣機升降,謂「治上焦如羽,當用桔梗載藥上行;療下焦如權,須以牛膝引經下行」,此說後為吳鞠通《溫病條辨》所採納。
在針灸學方面,曾提出「午時補瀉法」,主張陽經病症於午前針刺用補法,陰經疾患於午後行針取瀉法,此說頗合《靈樞·營衛生會》晝夜氣血盛衰之理。惜其《針灸集要》手稿於明末戰亂中散佚,僅在《醫方類聚》殘卷中存留「八會穴配五行」之說。
吳景隆承丹溪學派而能變通,其論述多見於明代醫家龔廷賢《萬病回春》、李梴《醫學入門》等書轉引,自成「梅窗一脈」。清代周學海《讀醫隨筆》評曰:「景隆辨脈,能於滑澀中見氣血消息,較之《瀕湖脈學》另具隻眼。」足見其在中醫脈學發展史上之特殊地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