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吹
外吹為中醫病名,指哺乳期間發生的乳腺炎症,屬乳癰範疇。此症最早記載於明代《外科啓玄》卷五,其病因傳統認為與嬰兒哺乳時熟睡,鼻腔涼氣侵入乳房,與熱乳相凝結所致。然究其根本,實因哺乳時乳頭受損(如嬰兒咬傷或摩擦破裂),邪毒乘虛而入,導致局部氣血壅滯,熱毒蘊結,繼而化膿成癰。
病因病機
外吹之發病,與肝胃鬱熱及氣血瘀滯密切相關。哺乳期婦女若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或過食肥甘厚味,脾胃積熱,皆可導致乳汁分泌不暢;若乳頭破損,外邪(如風熱、火毒)由表入裏,與內熱相搏,則可引發乳房紅腫熱痛,甚則腐肉成膿。
臨床表現
初期可見乳房局部腫硬、脹痛,皮色微紅,伴隨發熱、惡寒等表證;若熱毒熾盛,則腫塊增大,疼痛加劇,皮色焮紅,並見高熱、口渴、便秘等裏熱證候;後期若膿成未潰,則腫處波動感明顯,潰後膿液黃稠,若排膿通暢,則症狀漸緩。
外吹與乳癰的關聯
外吹專指哺乳期乳癰,與「內吹」(妊娠期乳癰)相區別。二者雖均屬乳癰,然病因稍異:內吹多因胎氣上衝,結於乳房所致;外吹則以乳頭感染及乳汁鬱積為主因。然其治療原則皆以清熱解毒、疏肝通絡、排膿散結為要,可參見乳癰條目的方藥與外治法。
典籍記載
除《外科啓玄》外,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亦提到:「外吹者,因兒吮乳吹風而成。」此說雖未盡科學,但反映了古代醫家觀察到哺乳行為與乳腺炎的關聯性。實際治療上,除內服湯藥(如瓜蔞牛蒡湯加減),亦配合外敷清熱解毒藥(如金黃散),或針灸疏通經絡(取足三里、期門等穴),以達消腫止痛之效。
外吹一症,不僅需治其標(清熱排膿),更須調其本(疏肝和胃),並注意哺乳衛生,以防復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