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丹
外丹為養生術語,與內丹相對,係指古代煉丹家以「五石」、「八石」等礦物原料調配後,置於爐鼎中燒煉而成之化合物,道家稱之為「仙丹」或「金丹」。《通幽訣》云:「氣能存生,內丹也;藥能固形,外丹也。服餌長生,莫過於內外丹。」外丹之理論基礎源於「物性互化」之學說,認為藉此可轉化人體,使之長生不死。
起源與發展
外丹術肇始於先秦神仙方術,經秦漢時期統治階層熱衷推崇而盛行一時。至隋唐之際,仍為道教修煉之重要法門,尤以丹鼎派為最。煉製外丹多以硃砂、雄黃、硫磺、鉛、汞等礦物入藥,經爐火煅煉,合成所謂能「點化肉身」之丹藥。
然而,外丹所用原料及其合成物多有劇毒,盲目服食易致中毒甚或喪命。唐代以降,因內丹學說興起,外丹術漸趨式微。以服食金丹求長生固然虛妄,然其於中醫用藥仍有其價值。
醫藥價值
外丹雖具毒性,然礦物藥歷來為中藥之一大類別,如硃砂安神、雄黃解毒、硫磺殺蟲等,皆有一定療效。醫家亦會將特定丹藥用於瘡瘍腫毒、殺蟲止癢等症,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至今仍應用於外科治療。此外,外丹術之發展亦推動古代化學之進步,為後世火藥、冶金等技術奠定基礎。
外丹雖非養生之正道,然其於醫藥、科技史上之地位,仍不可輕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