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時淚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時淚下

病證名
無時淚下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指目無外顯病徵,卻時常無故流淚,淚液清冷或偶見熱淚渾濁,沾濕衣襟。《目經大成》卷二記載:「此症謂目無病故,時常如衰如悲,泣下沾襟……」其病因病機與肝腎功能失調及體液代謝異常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1. 肝腎虧虛,液道不固
    腎主水,肝藏血而開竅於目。若腎水不足,無法上滋肝木,則肝氣漸弱,氣化失司,導致淚液調控失常,液道不攝而外溢。此為「虛證」之主要病機,常見於年老體衰或久病耗傷者。
  2. 膏血耗傷,虛火內逼
    過度用眼、久視傷血,或陰血虧虛,致使目失所養。津液匱乏,虛火內生,上灼淚竅,迫使淚液外溢。此類病症可能伴隨眼內乾澀感,淚液偶見渾濁,屬「虛中夾熱」之證。
  3. 正邪相爭,清濁相混
    若正氣不足,外邪(如風、火)侵擾淚竅,可致淚液清冷與熱濁交替。如《目經大成》所言:「清冷者其常,間有熱而渾者,乃正為邪沴清難免濁」,說明病機複雜性。

與「冷淚症」之異同
無時淚下與「冷淚」相似,皆屬無刺激下淚液自溢,但冷淚專指淚液清冷、畏寒喜暖之症,多責之肝腎陽虛;而無時淚下涵蓋範圍較廣,可兼見虛火或寒熱錯雜之象。

中醫辨證要點

  • 虛寒證:淚液清稀、迎風加重、眼周畏寒,脈沉弱,舌淡苔白。治宜溫補肝腎,方選菊睛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 虛熱證:淚液微渾、眼乾澀、煩熱口乾,脈細數,舌紅少津。治宜滋陰降火,方用明目地黃丸(《審視瑤函》)合知柏地黃湯化裁。

古籍論述延伸
明代《證治準繩·七竅門》提及:「淚為肝之液,肝腎同源,衰則淚竭,亢則淚潰。」進一步闡明肝腎失衡對淚液調控之影響。清代《醫宗金鑒》則強調,此症久不治恐傷目絡,致「膏汁枯而神光損」,提示及早調理之重要性。

針灸療法參考
可配合針刺睛明攢竹(局部取穴以調淚竅)、太衝(疏肝)、腎俞(益腎),或灸肝俞足三里以溫固氣血。

無時淚下一症,須辨明寒熱虛實,結合全身證候調理,方可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