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無時冷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無時冷淚

無時冷淚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屬冷淚症範疇,其特徵為目無赤腫疼痛,卻時常不由自主地溢出淚液,淚質清冷,日久甚至可影響視力,導致視物昏渺。此症首見於《證治準繩·雜病》,與「迎風冷淚」不同,後者多因外感風邪誘發,而無時冷淚則屬內傷虛損,病情較深。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無時冷淚多因肝腎虧虛、精血耗損所致。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則目失所養;腎主藏精,精虧則不能上濡目竅,致使淚液失固,不時溢出。此外,肝膽氣弱、膏液(指目內滋潤之津液)澀滯,亦為關鍵病機。《證治準繩》特別指出,此症多見於精血衰敗之人,或因長期悲憂哭泣、情志鬱結者,以及產後氣血虧虛、悲泣過度的婦女。

病理演變
若久病不愈,肝腎陰精進一步虧耗,可導致目竅失養,進而引發內障、青盲(類似於青光眼或視神經萎縮)或視瞻昏渺(視物模糊不清)等嚴重眼疾。此類病變屬「幽隱之病」,病情深伏,不易察覺,需及早調治。

證候特點
患者除淚液清冷、無誘因自溢外,常伴隨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夜寐不安等肝腎陰虛之象,或見面色無華、氣短乏力等氣血不足表現。目部檢查多無明顯紅腫熱痛,但淚道通暢與否需進一步辨別(此與西醫的「淚道阻塞」有別,中醫更重整體機能失調)。

中醫治療方向
傳統治法以滋補肝腎、養血填精為主,常用方劑如杞菊地黃丸加減,或合四物湯以調補肝血;若兼氣虛者,可配伍益氣聰明湯。針灸常取肝俞、腎俞、睛明、攢竹等穴,以調補肝腎、固攝淚液。

此症屬慢性虛損,調治需時,古人強調「治病求本」,須從根本調理肝腎及氣血,方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