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問小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問小兒(小兒問診)

在傳統中醫診斷中,「問小兒」是專指針對小兒患者的問診方法。由於嬰幼兒言語表達能力有限,醫者多需透過其父母或照護者獲取病情資訊,故問診技巧與成人有顯著差異。

問診重點

  1. 先天與家族背景

    • 小兒體質受父母稟賦影響甚大,故需詢問母親孕期狀況(如是否染病、調養情況)、家族有無遺傳疾病,以及父母兄弟的健康情形。此與中醫「先天之本」理論相關,腎氣強弱尤為關鍵。
  2. 生長發育與餵養史

    • 包括出生時的體重、是否足月、哺乳方式(母乳或人工餵養)、斷奶時間及輔食添加情況。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飼養不當易導致疳積、食滯等證。
  3. 既往病史與預防接種

    • 重點詢問是否曾患麻疹、水痘、天花等兒科傳染病(中醫稱「時行疾病」),以及接種疫苗情形。此類病史可協助判斷當前病症是否與餘邪未清或正氣受損有關。
  4. 誘發因素與現症細節

    • 小兒病症多與外感(風寒暑濕)或情志因素(如驚嚇)相關,需追問發病前是否受涼、受驚,或飲食異常(如過食生冷)。常見症狀如夜啼、吐瀉、高熱驚厥、咳嗽喘促等,均需詳述發作時間、頻率及伴隨體征。

小兒問診與臟腑辨證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病理表現多與肝、脾、肺三臟相關:

  • 肝常有余:易因風熱或驚風引發抽搐、目赤。
  • 脾常不足:常見厭食、腹脹、泄瀉等運化失調之證。
  • 肺常虛:外邪易侵,反覆感冒、咳喘。

特殊病機考量

  • 胎毒:部分新生兒病症(如胎黃、丹疹)與母體孕期熱毒遺留有關。
  • 變蒸學說:古人認為小兒生長過程中的周期性發熱(如「32日一變」)屬自然生理現象,需與外感區分。

透過細緻的「問小兒」,醫者能更精準辨識病源,結合望診(如虎口三關、面色形態)、聞診(啼哭聲、咳嗽音)及切診(指紋診法),完整掌握小兒病理狀態,進而立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