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耳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耳癰之中醫論述
病名溯源
外耳癰之名,首載於清代高秉鈞《瘍科心得集·辨耳癰耳菌虛實論》,其描述因耳內膿液蘊積,熱毒不得外泄,循經絡上攻,致耳周紅腫焮痛而生癰。此症與「耳根癰」「耳門疽」相關,然病位及病機略異,當細辨之。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外耳癰多因風熱邪毒外襲,或肝膽溼熱內蘊,上攻耳竅所致。其機轉如下:
- 風熱外襲:風熱之邪客於少陽經脈,氣血壅滯,化熱成癰。
- 肝膽溼熱: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致肝膽溼熱循經上犯,灼腐血肉為膿。
- 餘毒未清:耳內膿瘍(如膿耳)失治,毒邪擴散,燔灼周圍肌膜。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耳廓周圍或耳後紅腫高突,灼熱疼痛,拒按,久則成膿,潰後流黃稠膿液。
- 全身症狀:可見發熱、口苦咽乾、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肝膽溼熱之象。
證候分型
- 風熱犯耳證:初起耳周腫痛,伴惡風發熱,舌苔薄黃,脈浮數。
- 肝膽火熾證:紅腫劇痛,膿液稠臭,兼胸脅煩悶,脈弦滑數。
- 熱盛肉腐證:局部跳痛,按之波動應指,為膿已成之兆。
治法方藥
- 內治
- 清熱解毒:選用五味消毒飲加減(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
- 瀉肝膽火:龍膽瀉肝湯為主,溼重者加黃連、蒼朮。
- 托毒排膿:膿成未潰者,投透膿散以促其外泄。
- 外治
- 初起未潰:金黄散或玉露散外敷,以清熱消腫。
- 膿成已潰:切開引流後,摻九一丹提膿祛腐,後期生肌散收口。
古籍佐證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提及:「耳根癰生耳後縫,三焦風毒膽火凝。」指明此病與少陽、三焦經絡相關,治當清泄三焦鬱火。而《外科正宗》更強調「癰疽皆因氣血凝滯」,故臨證需兼顧活血通絡。
與相關病證鑑別
- 耳根癰:病位偏耳後完骨穴處,多屬少陽風火。
- 耳門疽:發於耳前聽宮穴,易潰難斂,常虛實夾雜。
外耳癰一病,中醫從經絡氣血辨治,注重局部與整體關聯,針對毒邪深淺分階段用藥,體現「既病防變」之思維。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