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耳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外耳癰,中醫病名。《瘍科心得集.辨耳癰耳菌虛實論》:「耳內有膿時,……膿不外泄,熱毒即循絡外達,繞耳紅腫,則發外耳癰矣,必欲開刀方愈。」參見耳根癰、耳門疽條。
外耳癰是指外耳道皮膚或皮下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其他細菌侵入所致。好發於兒童,成人亦可發生。多因外耳道皮膚損傷、耵聹栓塞、外耳道炎症、外耳道異物等因素,使細菌侵入而發病。
臨床表現為外耳道疼痛、紅腫、流膿,耳周及耳後可有紅腫、壓痛。若病情嚴重,可出現發熱、頭痛、寒戰、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
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可選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等中藥內服,外用魚石脂、紫草油等外敷。若病情嚴重,可行手術切開引流。
外耳癰的預防包括:
- 保持外耳道清潔,避免外耳道皮膚損傷。
- 避免使用不潔的棉簽、挖耳棒等掏挖外耳道。
- 若有外耳道炎症、耵聹栓塞等,應及時治療。
- 外耳道異物應及時取出。
外耳癰是一種常見的外耳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化膿性中耳炎、蜂窩織炎等。因此,一旦出現外耳癰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