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風
外風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指由外界環境侵入人體的風邪,與內生之風(如肝陽化風、血虛生風等)相對。風為百病之長,其性善行數變,具有升發、向上、向外、走竄的特性,易攜帶其他外邪(如寒、濕、熱)共同致病,故臨床常見風寒、風濕、風熱等兼夾證候。
外風致病特點
- 風性輕揚開泄:易侵襲人體上部(頭面、咽喉)及肌表,導致頭痛、汗出、惡風等症狀。
- 風性善行數變:病症遊走不定(如風濕痹痛之關節竄痛)、發病急驟(如風疹之突發瘙癢)。
- 風性主動:常表現為眩暈、震顫、抽搐等動搖不定的症狀。
- 兼夾他邪:常與寒、濕、熱等邪氣結合,形成複合病邪(如風寒表證見惡寒發熱、無汗;風熱表證見發熱重、咽喉腫痛)。
外風致病常見證型
- 風襲表證:見於感冒初期,分為風寒(舌淡苔白、脈浮緊)與風熱(舌紅苔黃、脈浮數)。
- 風濕痹阻:侵襲經絡關節,引發肢體酸痛、屈伸不利,如行痹(風邪偏盛)。
- 風邪客於肌腠:導致皮膚瘙癢、風疹塊(蕁麻疹),疹色淡紅、時隱時現。
- 風中經絡:突然口眼歪斜、面肌麻木,如周圍性面癱(中風病輕證)。
外風與內風的鑒別
外風由外感六淫所致,病位多在表、在經絡;內風則因臟腑功能失調(如肝陽亢動、熱極生風)而生,病位在裡、在臟腑。二者雖皆可見眩暈、抽搐等症,但外風多伴表證,內風常兼裡證(如高熱、陰虛陽亢)。
中醫治法舉隅
治療外風以「祛風」為主,依據兼夾邪氣配伍用藥。如風寒用荊防敗毒散,風熱用銀翹散,風濕用羌活勝濕湯,風疹用消風散等。針灸常取風池、風府等穴以疏風解表。
(注:本文僅述中醫理論範疇,不涉臨床個體辨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