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外風,病因病理學名詞。指外來風邪,與疾病過程中產生的內風相對而言。

外風是六淫之一,是指由外界六氣中的風氣侵襲人體而引起的疾病。外風的致病特點是具有輕揚、開泄、散漫等性質,易侵犯人體的肌表、皮毛、腠理等部位,引起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風濕痹痛等疾病。

外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肌肉酸痛、關節疼痛等。

外風的治療以疏風解表為主,常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等。

外風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風熱之邪侵襲。
  2. 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3.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接觸風寒、風熱之邪。
  4. 在感冒初期,應及時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外風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如果治療不當,也可能會引起嚴重後果。因此,在出現外風的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以下是《黃帝內經》中關於外風的論述:

「風者,百病之長也。風之所至,則四肢百骸皆病,故為百病之長也。」

「風者,善行而數變,無處不入,無時不至,故善行而數變也。風之所至,則四肢百骸皆病,故無處不入也。風之所至,則四時不常,故無時不至也。」

「風者,百病之長也,治之以汗,汗出則愈。」

「風者,百病之長也,治之以汗,汗出則愈。汗出則風自散,風散則四肢百骸皆愈。」

由此可見,外風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病因,在治療上以發汗解表為主。如果能夠及時治療,是可以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