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輔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輔骨

解剖定位與別稱
於中醫典籍《證治準繩·瘍醫》中,「外輔骨」乃指現代解剖學之「腓骨」,位於小腿外側,與「(骨行)骨」(即脛骨)並列。其名「輔」字,寓「輔助脛骨承重」之意,雖非主負重之骨,然在穩定踝關節與肌肉附著上具關鍵作用。

經絡氣血關聯
中醫理論中,外輔骨所在區域與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循行密切相關:

  • 足少陽膽經:循行過外輔骨後緣,其氣血濡養此處筋骨。若膽經鬱滯,可致外輔骨周圍痠痛或轉側不利。
  • 足陽明胃經:雖主行於脛骨前緣,然其分支與外輔骨筋肉相連,胃氣虛弱時,可能影響外輔骨支撐之力。

傷科與病候
古醫籍多記載外輔骨損傷與「踝蹶」「跌僕」相關,因其細長易因外力斷折或錯位。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提及,外輔骨斷裂時,需以手法整復並固定,強調「接續如舊」以保氣血暢行。臨床可見以下病候:

  • 氣滯血瘀:跌挫後外輔骨腫痛拒按,伴青紫瘀斑。
  • 寒濕痹阻:久居濕地致外輔骨週邊冷痛,遇寒加劇。

中醫治療運用
針灸或推拿常取膽經「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以疏調外輔骨氣血;藥敷則多用活血化瘀之品,如當歸、紅花搗敷,助局部絡脈通暢。

(註:本文依古籍論述闡釋中醫觀點,非現代醫學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