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腑

外腑為中醫臟腑理論中的特殊概念,指臟腑系統之外最大的「腑」,即三焦。三焦雖屬六腑之一,然其形態與功能有別於其他五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故又稱「孤腑」,而「外腑」之名,更強調其涵蓋範圍之廣,遍布胸腹腔,無具體形質可循,卻統攝全身氣化與水液代謝。

三焦作為外腑的特性

  1. 形態與定位
    三焦無明確解剖形質,屬於「有名無形」之腑。《難經》喻其為「外府」,因三焦之氣貫通五臟六腑,分佈於胸腹體腔,劃分為上、中、下三部:

    • 上焦:橫膈以上,包含心、肺,主宣發衛氣、布散水穀精微。
    • 中焦:橫膈至臍,涵蓋脾、胃,主腐熟水穀、化生氣血。
    • 下焦:臍以下,包括肝、腎、小腸、膀胱,主泌別清濁、排泄糟粕。
  2. 生理功能

    • 通行元氣:三焦為原氣通行之通路,《中藏經》言:「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推動臟腑功能活動。
    • 運行水液:為「決瀆之官」,調節水液代謝,使津液輸布全身,廢水下注膀胱。
    • 氣化樞紐:協調上中下三焦氣機升降,維持「上如霧、中如漚、下如瀆」的生理狀態。

外腑與臟腑關係

三焦雖為外腑,實與五臟緊密相連。其氣化功能依賴腎陽溫煦,水液代謝需肺、脾、腎共同參與。若三焦郁滯,可致氣機不暢(如胸悶、腹脹)、水液停聚(如痰飲、水腫),故臨床調治三焦多從疏通氣血、化濕利水著手。

古籍論述

  • 《黃帝內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 《類經》註解:「三焦為臟腑之外衛。」
  • 《醫學正傳》稱三焦:「蓋內外左右上下之腑也。」

外腑之論,體現中醫「整體觀」精髓,三焦作為功能系統,整合了多臟腑協作,成為人體氣血津液運化的核心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