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感

定義與範疇
外感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核心分類,泛指人體受外界環境病邪侵襲所致之疾病。其病邪主要包含「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及「疫癘之氣」(具傳染性之戾氣)。此類病因多經由體表肌腠或口鼻竅道侵入,初期常見惡寒發熱、鼻塞咳嗽等衛表癥候,故稱「外感」。

病邪特性與傳變

  1. 六淫致病特點

    • 風邪: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常兼夾他邪(如風寒、風熱),見遊走性疼痛、噴嚏等症。
    • 寒邪:性收引凝滯,易傷陽氣,致畏寒無汗、經脈拘急。
    • 暑邪:季節性明顯,耗氣傷津,多見高熱煩渴、神昏。
    • 濕邪:黏滯重濁,困阻脾陽,引發頭身困重、泄瀉。
    • 燥邪:乾澀傷肺,口鼻乾燥、咳嗽少痰。
    • 火邪:炎上迫急,易生瘡瘍、煩躁出血。
  2. 疫癘之氣
    具強烈傳染性與流行性,如《溫病條辨》所述「戾氣」,發病急驟,癥狀相似,可迅速蔓延。

病理機轉
外感病之發展遵循由表入裏之次第:

  • 衛分階段:邪犯皮毛,正邪交爭於表,見惡寒發熱、脈浮。
  • 氣分階段:邪傳陽明、少陽,化熱傷津,現高熱、口渴、便秘。
  • 營血階段:邪陷心包或動血耗陰,見神昏譫語、發斑疹。
    此傳變亦受「正氣強弱」影響,若衛陽固密,可阻邪深入。

辨證要點

  • 表裏辨別:表證脈浮、頭痛身痛;裏證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
  • 寒熱屬性:寒邪致病多無汗、苔白;熱邪多口渴、舌紅。
  • 夾雜病機:如風寒束表、濕熱蘊肺等複合病機,需詳察舌脈。

與內傷之鑑別
內傷病因七情、飲食勞倦所致,起病緩,無表證;外感則發病急,必見表證階段。然臨床可見「外感引動內傷」,如素體脾虛者感濕邪更易腹瀉。

外感與五運六氣
中醫強調「天人相應」,外感發生與歲運(如庚年金運過盛易燥邪為患)、司天在泉之氣(如厥陰風木司天則風病多發)相關,體現整體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