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溫通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溫通法
瘡瘍溫通法為中醫外科內治法之一,首見於元代齊德之《外科精義》卷上。此法主要針對瘡瘍屬陰寒證者,運用溫經散寒、通絡行滯之藥物,以消散陰寒凝滯之邪,促進瘡瘍癒合。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瘡瘍之形成與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內經》云:「寒則氣收」、「寒則血凝泣」,指出寒邪易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若瘡瘍因寒邪內侵或陽氣虛弱所致,局部可見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或暗紫、疼痛隱隱、難潰難消等特徵,此即為陰寒之證。溫通法正是針對此類病機而立,通過溫陽散寒、通絡活血,使氣血得溫則行,凝滯得散則消。
常用方藥
內服方劑
- 陽和湯
出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黃、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炮薑、甘草組成。此方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主治陰疽、貼骨疽、流注等屬陰寒證者。方中熟地黃、鹿角膠滋補精血,肉桂、炮薑溫陽散寒,麻黃開腠理以透邪外出,白芥子化痰散結,共奏溫通消散之效。 - 獨活寄生湯
源自《備急千金要方》,由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乾地黃組成。此方祛風濕、益肝腎、補氣血,適用於寒濕痹阻經絡所致之瘡瘍,兼見腰膝酸軟、氣血不足者。
外用方劑
陽和解凝膏
為外科常用外用藥,由鮮牛蒡、鮮白鳳仙花、川芎、桂枝、大黃、當歸、肉桂等藥熬製而成。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消腫之效,適用於陰疽、瘰癧等陰寒凝滯之證,敷貼患處可助氣血流通,促其消散。
臨床應用要點
溫通法之運用,首重辨證。須明確瘡瘍屬陰寒性質,方可用之。若誤用於陽熱之證,恐助火毒,反致病情加重。此外,溫通法常與補益法並用,尤其對氣血虛弱、陽氣不足者,需配伍補氣血、溫腎陽之品,以標本兼治。
此法不僅適用於慢性陰疽,亦可用於凍瘡、寒濕痹痛等屬寒凝經絡之病證,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原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