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王遜>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清代醫家王遜,字子律,號牆東圃者,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士。其學術淵源始於儒門,後轉習岐黃之術,尤精研本草,於藥物性味歸經之理有獨到見解。

王氏所撰《藥性纂要》一書,乃甄選《本草綱目》中五百九十七味常用藥物,擇其精要而編纂。書中更增補海參等九味當時新見藥物,反映其對本草發展之關注。該書編排體例嚴謹,首列藥名,次辨性味,繼述歸經,終載功效,兼收炮製之法與配伍宜忌,展現清代本草學術之特色。

考其學術特點,王氏尤重藥物「氣禀陰陽」之辨,於每味藥下特注「專入某經」之說,如謂黃柏「專入少陰」,石膏「專入陽明」,此說源於張元素《珍珠囊》的歸經理論,而王氏更深化其應用。對於藥性補瀉之理,主張「補中須寓瀉意」,如論人參時特著「得陳皮則補而不滯」的配伍機要。

觀《藥性纂要》所載,其論述多結合臨床實效,如謂「丹皮治無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區分精微;論茯苓則分赤白二色功效之異,赤者「偏入血分」,白者「主利氣分」,展現其對藥物效用的細緻觀察。書中尤重浙江地方藥物,於「杭菊花」、「於朮」等道地藥材特加標注,反映地域醫學特色。

此書現存清康熙年間刻本,版本學特徵為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單魚尾,版心鐫「藥性纂要」四字。其學術價值在於提煉《本草綱目》精華而補以新見,於清代溫病理論盛行之時,仍堅守本草本真,對後世藥性研究影響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