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王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王炎(1138-1218年)中醫著述與醫學思想探微

王炎,字晦叔,婺源(今屬江西)人,為明代官吏兼醫家,歷任潭州教授、臨江通判、太學博士、軍器監中奉大夫等職。雖以仕宦顯名,然其治學範疇廣涉醫藥,旁通醫理,並留有著述傳世,融合儒醫之道,反映宋明之際士人習醫之風尚。

醫學背景與著述特色

王炎所處之時代,正值金元醫學流派興起前夕,宋代《和劑局方》之影響猶盛。其醫論或承襲宋代官修醫書之體系,兼採民間驗方,尤其關注脾胃調理與氣血陰陽之平衡,符合當時「調理為本」的臨床傾向。雖其醫著多散佚,然從明代方志及私人文集之引錄可見,其內容涵蓋方劑配伍、養生導引及脈學辨證,顯現對《內經》《傷寒論》理論之延展。

學術思想與中醫理論連結

  1. 脾胃調攝
    王炎重視「土為萬物之母」之說,強調「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其方論可能貼近李東垣「補土派」先聲,主張以甘溫藥材(如人參、白术)健運中焦,佐以茯苓、陳皮理氣化濕,此與《黃帝內經》「得穀者昌」之旨相符。
  2. 氣血陰陽辨治
    據殘篇載錄,其對虛勞證之處理,善用滋陰降火法,或受朱丹溪學說間接影響,如以生地、麥冬滋養肺腎之陰,配合黃柏清瀉相火,反映宋明醫家對「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臨床實踐。
  3. 脈學與證候結合
    王炎尤重脈象與症狀互參,可能援引《脈經》浮沉遲數之綱領,主張「脈證合參」以析病機,例如虛損見弦脈者,需辨肝鬱或陰虧,此類診法可見於《診家樞要》等明代脈學文獻。

歷史定位與影響

王炎之醫論雖未自成體系,然其融通儒醫、注重實效之風格,體現明代士人醫學「由博返約」之特質。其著述殘篇為後世考據金元醫學過渡期之重要線索,亦反映江西地域醫學(如旴江醫派)重視臨證實用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