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王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王遙,字伯遼,東漢時期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以醫術聞名,其事蹟見於《神仙傳》。王氏行醫風格獨特,擅長以祝由術結合方藥治病,尤其注重精神調攝鬼神致病說,反映漢代醫學中「形神一體」的觀念。

醫術特色與中醫理論背景

  1. 祝由與情志療法
    王氏善用咒禁符籙等祝由之術,此與《黃帝內經》「移精變氣」理論相合。古代醫家認為,某些疾病源於「邪祟」或情志失調(如驚恐、憂思),需通過調神以通達氣機。祝由術雖具神秘色彩,實為早期心理療法的體現,類似現代中醫情志相勝法(如「怒勝思」「喜勝悲」)。
  2. 外邪與鬼神致病說
    漢代醫學受道教與巫文化影響,將外感病邪(如風寒暑濕)與「鬼神」概念並論。王氏療法可能結合了驅邪辟穢(如艾灸、佩藥)與藥物調理,暗合《神農本草經》中「主殺鬼精物」的藥性記載(如朱砂、雄黃)。此類方法在後世演變為端午佩香囊等民俗療方。
  3. 氣血理論與符咒儀式
    符咒的運用可能具備導引氣血的象徵意義。如畫符時需凝神閉氣,與中醫「氣為血之帥」的理論相通,或能透過儀式感誘導患者專注,間接調動營衛之氣,達到類似針灸「得氣」的效果。
  4. 方藥與巫醫並用
    《神仙傳》雖未載其具體方劑,但東漢時期《傷寒雜病論》已系統化辨證論治。推測王氏除祝由外,亦可能運用經方或民間草藥,符合漢代醫家「針藥並施」的傳統。

歷史定位與學術價值

王遙的醫案凸顯漢代醫學醫巫同源的過渡特徵,其法雖含迷信成分,但實質融合了早期中醫對心神—臟腑—外邪的整體認知,可視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雛形。後世道教醫學(如葛洪《肘後備急方》)亦承襲此類思路,將符咒與藥石並列為急救手段。

(注:以上內容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非現代臨床指導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