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隨經用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隨經用藥:中醫外科引經報使之要訣

概念溯源與理論基礎

瘡瘍隨經用藥乃中醫外科內治重要法則,首見於清代《外科輯要》,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內經》經絡學說與引經報使理論。此法根據瘡瘍所發部位,辨明所屬經絡,於內服方藥中配伍相應引經藥物,使藥力直達病所,實為中醫傳統用藥經驗之精髓。

《醫學源流論》有云:「蓋用藥之法,貴乎明輕重,別經絡,識病所。」瘡瘍雖發於體表,實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十二正經各有循行分野,藥物亦有歸經特性,二者相合,方能效如桴鼓。

六經辨位與引經藥對

太陽經用藥

  • 手太陽小腸經(上部):羌活為君,其性辛溫,善走上焦,能引諸藥達於頭面頸項太陽經分野。《本草備要》謂羌活「治太陽頭痛,透關利節」,尤善疏解上部風濕。
  • 足太陽膀胱經(下部):黃柏為使,苦寒沉降,《本草綱目》載其「入腎與膀胱經」,能清下焦濕熱,尤宜於腰背以下瘡瘍伴濕熱證者。

陽明經用藥

  • 手陽明大腸經(上部):白芷配伍升麻,白芷辛香上達,《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善治面頰瘡瘍;升麻升陽散火,《珍珠囊》謂其「升陽於至陰之下」,二藥相須,清解陽明鬱熱。
  • 足陽明胃經(下部):石膏為重,辛甘大寒,《傷寒論》白虎湯君藥,專清胃腑實熱,對於下肢陽明分野之紅腫熱痛瘡瘍尤為適宜。

少陽經用藥

  • 手少陽三焦經(上部):柴胡主之,苦平微寒,《本草經疏》言其「為少陽經表藥」,能疏解頭側、耳周瘡瘍之鬱火。
  • 足少陽膽經(下部):青皮為佐,苦辛溫烈,《本草求真》謂其「入肝膽而破滯」,善治脅肋下肢瘡瘍伴氣滯者。

太陰經用藥

  • 手太陰肺經(上部):桔梗為引,辛散苦泄,《本草衍義》稱其「能開提氣血,利咽喉胸膈」,對於肺經分野瘡瘍兼痰熱者尤佳。
  • 足太陰脾經(下部):白芍為使,酸苦微寒,《藥品化義》言其「補脾陰,收脾氣」,對於下肢脾經濕毒瘡瘍有斂陰和營之效。

厥陰經用藥

  • 手厥陰心包經(上部):柴胡亦主之,以其能疏解心包鬱熱,《本草正》謂柴胡「解心腹腸胃中結氣」,適用於胸脅部瘡瘍。
  • 足厥陰肝經(下部):青皮同用,取其疏肝破氣之功,《醫學啟源》云其「主氣滯,破積結」,善治陰器、大腿內側肝經分野之瘍。

少陰經用藥

  • 手少陰心經(上部):獨活為引,辛苦微溫,《本草正義》言其「宣通百脈,調和經絡」,對於心經分野瘡瘍兼血滯者有效。
  • 足少陰腎經(下部):知母為佐,苦寒潤下,《用藥法象》謂其「瀉腎火,滋腎陰」,適用於腎經虛火所致瘡瘍。

理論延伸與臨床變通

歷代醫家在實踐中對引經藥應用多有發揮。李東垣《脾胃論》提出:「引經藥非止一途,當隨證加減。」張元素《醫學啟源》更詳述各經引藥,如太陽經另加藁本,陽明經可佐葛根等。

明代《外科正宗》進一步完善瘡瘍分經論治,提出「經絡明而用藥準」的原則。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則強調:「用引經藥者,如導卒尋路,必識其徑而後可達。」

臨床運用時,需注意引經藥與主方配伍之君臣佐使關係。如陽明頭面瘡瘍用仙方活命飲時,加白芷、升麻不僅引經,更能增強消腫排膿之效;少陽脅肋癰疽用柴胡疏肝散時,柴胡既為君藥又兼引經之用,一藥雙功。

此外,瘡瘍隨經用藥尚需結合病程階段調整。初期宜加引經藥配合清解,成膿期可佐透膿之品,潰後則需結合補托藥物。元代《外科精義》云:「引經之藥,攻補異途」,正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