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王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王佑,宋代著名醫官,生卒年及籍貫未詳。據史料記載,其於宋太宗時期任職太醫院副使,精研醫理,博通方藥,與同僚王懷隱、鄭奇、陳昭遇等人共同編纂《太平聖惠方》,此書乃北宋官修醫學巨著,彙集歷代醫方及臨床經驗,對中醫方劑學發展影響深遠。
學術背景與職務
王佑任太醫院副使期間,正值宋代醫政制度趨於完善之際。太醫院為官方醫學機構,負責醫療、教學及醫書編撰,其職位顯示其在醫術與行政上兼具才能。與王懷隱等合作編修《太平聖惠方》,反映其整合古典醫籍與當代臨床經驗的能力,該書載方一萬六千餘首,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系統性整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
《太平聖惠方》之貢獻
此書以病證分類,每類先引《黃帝內經》等經典理論闡述病因病機,後列方藥與治法,體現「理法方藥」一貫的傳統中醫思維。王佑等人不僅收錄前人成方,更結合宋代醫家實踐,部分方劑如「五苓散」「小柴胡湯」等,至今仍為臨床常用。書中亦強調「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符合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精神。
醫學思想特色
雖其個人醫論散佚,然從《太平聖惠方》可窺其學術傾向:
- 重方劑配伍:書中方藥注重君臣佐使結構,反映對藥物相互作用的理解。
- 融會古今:既繼承《傷寒論》《千金要方》等傳統,亦收錄民間驗方,顯示實用性取向。
- 強調預防:部分卷帙載有養生導引法,契合中醫「治未病」思想。
王佑之名雖少見於後世醫家專論,然其參與編撰之《太平聖惠方》成為宋代以降醫家重要參考,對中醫方劑學之規範化與普及貢獻卓著。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