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王與>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王與(1260-1346年),字與之,號正庵,元朝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其人以精研古代律法聞名,尤擅刑獄之學,兼涉醫學相關律令,堪稱法醫與中醫學交叉領域之先驱。

法醫與中醫的交匯

王與所著《無冤錄》,乃元代法醫學經典,系統整理刑事檢驗技術,並首度考證「滴骨驗親法」之源流。此法雖屬法醫範疇,然其理論基礎與中醫「經絡氣血」「骨肉相連」之說暗合。中醫認為,骨骼為腎所主,精血所養,故古法以血脈是否滲入骨骸判親緣,實暗藏臟象學說之邏輯。

律法中的中醫思想

元代刑律重視驗傷與死因判定,王與於《無冤錄》中詳載屍傷辨識、毒物鑑別等技術,部分內容涉及中醫藥理。如驗毒之法,除觀察體徵外,亦參酌本草學知識,辨識烏頭、砒霜等劇毒特徵。此類記載反映當時醫者與刑獄官協作之實況,展現中醫「毒邪致病」理論於司法實務之應用。

東亞醫學之影響

《無冤錄》後傳至朝鮮、日本,成為兩國檢驗學範本。朝鮮《新增無冤錄》、日本《檢屍考要》皆受其啟發,間接推動東亞法醫體系發展。其書所載「屍變」現象(如屍僵、腐敗速率),亦與中醫「陰陽離絕」「氣血失運」之論相通,足見傳統醫學對生命現象之宏觀解釋。

王與雖非法醫專著作者,然其整合律法與醫學知識,恰映證中醫「醫律同源」之理念。元代刑獄之精密化,與中醫診斷技術的經驗積累,在其筆下形成獨特對話,為後世留下珍貴的跨學科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