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王與>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王與,元代法醫學家(1260-1346年)。字與之,號正庵。永嘉(今屬浙江)人。少學詩書,於古代律法頗多研究,尤註重與醫學有關之律令。歷任縣吏、中書省官員,他根據提控刑事訴訟案牘,集而為《無冤錄》一書,其書為我國法醫學上代表作之一,對古代朝鮮與日本的檢驗學科發展影響頗大,並最先考證「滴骨驗親法」的歷史。
王與,字與之,號正庵,永嘉(今屬浙江)人。少學詩書,於古代律法頗多研究,尤註重與醫學有關之律令。歷任縣吏、中書省官員,他根據提控刑事訴訟案牘,集而為《無冤錄》一書,其書為我國法醫學上代表作之一,對古代朝鮮與日本的檢驗學科發展影響頗大,並最先考證「滴骨驗親法」的歷史。
《無冤錄》是一部法醫學著作,成書於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作者王與是元代著名的法醫學家,他根據提控刑事訴訟案牘,集而為此書。《無冤錄》共十卷,分為四門:第一門為“驗屍”,第二門為“驗骨”,第三門為“驗血”,第四門為“驗發”。書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驗屍、驗骨、驗血、驗發的方法,並舉例說明。《無冤錄》是中國法醫學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專著,對後世法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無冤錄》中記載了一種驗親的方法,叫做“滴骨驗親法”。這種方法是將死者的骨頭放在水中,如果骨頭浮起來,就說明死者是親生父母所生;如果骨頭沉下去,就說明死者不是親生父母所生。《無冤錄》中還記載了一種驗血的方法,叫做“滴血驗親法”。這種方法是將死者的血和疑似親生父母的血混合在一起,如果血液凝固,就說明死者是親生父母所生;如果血液不凝固,就說明死者不是親生父母所生。
《無冤錄》是一部重要的法醫學著作,它為後世法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王與是一位傑出的法醫學家,他對法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以下是《無冤錄》中關於“滴骨驗親法”的記載:
“滴骨驗親法”是一種驗親的方法,是將死者的骨頭放在水中,如果骨頭浮起來,就說明死者是親生父母所生;如果骨頭沉下去,就說明死者不是親生父母所生。
“滴骨驗親法”的記載如下:
“凡驗骨驗親,以水一升,骨一片,投之水中,浮則是親,沉則非親。若骨沉而水動,則是親;若骨沉而水不動,則非親。”
“滴骨驗親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驗親方法,但其準確性有待商榷。目前,法醫學上一般採用DNA檢測的方法來驗親。
以下是《無冤錄》中關於“滴血驗親法”的記載:
“滴血驗親法”是一種驗親的方法,是將死者的血和疑似親生父母的血混合在一起,如果血液凝固,就說明死者是親生父母所生;如果血液不凝固,就說明死者不是親生父母所生。
“滴血驗親法”的記載如下:
“凡驗血驗親,以血一滴,投之水中,凝則是親,不凝則非親。”
“滴血驗親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驗親方法,但其準確性有待商榷。目前,法醫學上一般採用DNA檢測的方法來驗親。
王與是一位傑出的法醫學家,他對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