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王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王禹,為漢代醫家,生平籍貫不詳,史載其任職於濟北王府,官拜太醫。受濟北王指派,師從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習醫,承襲其學術精髓,尤擅長鑱石針砭之術,於經絡理論與外治法有獨到造詣。

學術背景與師承

淳於意乃漢初著名醫家,以脈診與針砭見長,門下弟子眾多,王禹為其中傑出者。漢代醫者多重「師傳口授」,王禹習得淳於意所傳經脈辨證砭刺技法,並融合當時《黃帝內經》中「九針」理論,將砭石與金屬針具結合運用,發展出精準的刺絡療法。

技術特色:鑱石針砭

「鑱石」為古代砭石之一種,形如劍鋒,用於劃開膿瘡或放血;「針砭」則泛指以石針、金屬針刺激經絡。王禹精通此道,據考其技法包含:

  1. 刺絡瀉血:依《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述,針對「菀陳則除之」原則,以鑱石破除瘀滯,疏通氣血。
  2. 經絡辨位:結合「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理論,按病邪所在選取井、滎、輸、經、合等特定穴點施術。
  3. 寒熱調變:遵循「熱則疾之,寒則留之」法則,透過針砭速度與深度調節陰陽。

理論貢獻

王禹雖無專著傳世,然其臨證經驗反映漢代針砭術兩大特點:

  1. 形神兼顧:針刺前必先診脈,辨別「形」(體表病位)與「神」(氣血盛衰),如《難經》「調氣之法,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2. 砭藥並用:針後常輔以草藥外敷,如《神農本草經》載「石葦主勞熱邪氣,通癃閉」,此類藥物或與其砭刺療法相配。

歷史評價

王禹為漢代針砭術代表醫家之一,其技術承自淳於意而有所發揮,體現先秦至漢「針砭合流」的過渡特色。其注重經絡與實證結合的風格,對後世《針灸甲乙經》等著作有一定啟示,亦反映西漢諸侯王府中醫學術之興盛。